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曾改名同,龙窟人,世居前黄。陈亮为人才气超迈,下笔千言立就。19岁,考古人用兵之迹,著《酌古论》,力图通过总结历史人物的军事政治活动,寻求中兴、复仇的策略。郡守周葵待为上客,得以遍交一时豪杰。乾道四年(1168)以试入太学。次年到临安,即向孝宗上《中兴五论》,明确表达抗金主张,并提出了一系列为抗金斗争服务的政治、经济措施,但未得到重视。于是就回乡办学、著书,开保社,授徙讲学达十余年之久。淳熙五年(1178),陈亮又接连向孝宗三次上书,极言时速,力主抗金,建议南宋朝廷“痛自克重,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帝欲授之官,陈亮笑道:“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则渡江而归。退居乡间后,屡次被诬陷入狱。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辛弃疾、罗点等又援之甚力,复得不死。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绍熙四年(1193)五月,应礼部试。御笔擢第一,中状元。光宗如见,赐诗。陈亮和诗有“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之句,表达了他抗金的坚定决心。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不幸未至任卒,谥文毅,归葬龙窟马铺山。
陈亮在学术上提倡“事功”,是永康学派代表人物,尝与朱熹往复辩论。他反对朱熹的“道在物先”、“理在事先”、“存天理,去人欲”的唯心主义道统论,提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千途万辙,因事作则”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心性”,而讲求“救时”、“济事”的功利。他的反理学斗争,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作词,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所作政论气势纵横,具有独到见解。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