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市域概况
永康是省辖县级市,地处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境之东南。位于北纬28°45′31″至29°06′19″,东经119°53′38″至120°20′40″之间。西邻武义,北毗义乌,东北与东阳、磐安接壤,东南与缙云相连。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土地总面积1047.49平方公里。
永康属浙江中部山间盆地区,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市境东、南、北为低山,中西部为低丘与平原。全市土地中丘陵占44.3%,平原占38.7%,低山占17%,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2005年末永康户籍人口54.89万人,常住人口66.15万人,城镇人口约38.70万人,城市化率达58.5%。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56.9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731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3:65.8:30.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00元。
第二条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基期数据认定结果,2005年永康市土地总面积为104749.21公顷。其中农用地87655.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68%;建设用地14657.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9%;未利用地2435.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3%。
第三条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相对较高
永康市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2005年已利用土地面积102313.48公顷,土地利用率从1996年的94.6%上升到97.67%。地均工业增加值、地均财政收入高于金华市和浙江省平均水平。在金华市内,仅次于义乌市。
2、五金机械产业独具特色,对土地需求的拉动效应显著
永康市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五金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五金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已形成电动工具、金属冶炼压延、金属安全门、不锈钢制品、小家电、电动自行车(休闲运动车)、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衡器等八大支柱行业。其中保温杯、防盗门、休闲运动车、电子秤的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电动工具、不粘锅、铜条、铝轮毂的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中国科技五金城占地面积达1000亩,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对周边地区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和产成品销售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随着城东五金科技工业园区扩展及城西综合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前者规划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后者规划总面积46.63平方公里,对土地需求的拉动效应增强。
3、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区域化特色产业显现
永康市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禀赋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林特产品生产。全市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出了芝英无公害稻米、东城设施蔬菜、象珠葡萄、花街水果、石柱毛芋、龙山生姜、新楼方山柿、江南食用笋和杨梅等区域化农业特色产业。蔬菜、笋竹、特色水果、中药材、蚕桑、茶叶、灰鹅养殖等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果园—牧草—丘陵草地—灰鹅养殖”模式与“猪—沼气—水稻(果园、蔬菜、茶叶、鱼)”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利用。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使永康市成为浙江省综合性农业发达的区域之一。
4、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创新,有利于城乡统筹利用
近年来,永康市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通过专业代耕代种、季节性流转、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扩大农产品市场和销售收入,同时也使得更加多的农民能够离土离乡,进城发展二、三产业,完全市民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减少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也为盘活原有闲置宅基地创造了条件。
第四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建设用地供求紧张
永康市人均土地低于浙江平均水平,适宜于开发建设的土地集中在有限的中部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区。随着近年来五金工业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消耗,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用地的较大需求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短缺形成明显反差,加大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
2、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永康市工业经济比较发达。永康市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制约着五金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土地生态环境约束趋紧
永康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毫米,径流深751.5毫米。属于降水较丰富地区。但是,永康地处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素有“鲫鱼背”之称。境内多为丘陵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差。
永康市水资源较缺乏,产业发展正处于加速期,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相对滞后,农村养殖业和农村生活垃圾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也不鲜见,使得土地生态环境容量日益逼仄。此外,由于受筑路、采矿、采石、水利建设、挖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永康市的水土流失、崩塌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第五条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永康市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内外交通联系便捷。一方面,金温铁路横穿城北,金丽温高速公路横贯城南,330国道、杭温、临石省道在城郊交会。镇、乡道四通八达,与国道、省道交接成网,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互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康市和周边地区具有区域资源差异优势,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永康是一个五金产业集聚高地,具有五金产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战略资源优势,适宜布局企业总部。而周边的武义、缙云、磐安等县是欠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适宜布局生产基地。永康与武义、缙云、磐安等之间易于通过总部经济布局模式形成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
永康市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企业家数量多,资本也相对充裕,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具备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良好条件,永康市五金产业对于金华、义乌、东阳、兰溪的经济贡献也在增大,中国科技五金城成为拉动浙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市场共建,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永康虽为五金之乡,五金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五金加工技术强,但是粗加工产品居多,多数中小企业本身缺乏独立进行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的能力,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检测手段,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部分专业人员跳槽较为频繁,影响到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迅速解决,也制约着创新型城市土地价值的实现。
第六条 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永康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为:
(1)农业用地作为永康市最主要的用地类型,其土地利用功能主要是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同时与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相结合。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和拓展农业多种经营为方向,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维持在一定安全范围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蔬菜、笋竹、特色水果、中药材、蚕桑、茶叶、灰鹅养殖等特色农业,形成名、特、优农产品基地。
(2)着力打造五金总部经济中心。基于永康经济发达,五金产业基础雄厚,把五金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五金市场建设的层次,注意科技创新,打造更加多的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努力打破土地资源限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立足于永康的经济、技术和市场,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会展、物流、通关和科技创新服务”五大总部中心,打造五金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五金工业创意设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模具制造中心、科政工业品检验中心、商品流通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把行政、销售、核算和研发留在永康,同时把生产基地扩大到周边土地、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降低五金产品生产和经营成本,巩固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核心地位。
(3)根据永康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处阶段,树立“跳出工业抓工业、完善配套促工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建设浙中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努力拓展服务、物流、贸易等城市第三产业,适度扩大服务业用地规模,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加速推进城市现代功能的建设,形成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二、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4)建设用地布局优先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布局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开发,为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山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发挥山水资源和五金文化资源优势,加快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商贸旅游,把永康市建设成为浙中旅游新高地。
(6)重视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以产业政策引导投资,以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筛选投资,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和高效服务节约投资,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使土地投入和产出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使永康市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典范。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