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班的基本构成如下:
队前开道的为铁铳(又称仰天铳)与锣鼓钹。如今,铁铳已被烟花爆竹所替代。昔日的铁铳数量为双把,其长短状如铁叉,只是山字头中间为直径2.5厘米的圆柱,用于放火药,材料以铜制为佳,另一头为扁锥状铁尖,插入土中便于固定。
走在队伍最前面为当为头旗(俗称蜈蚣旗),数量为20面以上,高约1.5—2米,宽0.35—0.4米,用竹杆将绣布穿帮而成。常有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喜雀啄梅、丹凤朝阳等,图案上方写有“胡公大帝”字样。不过头旗中最前面的还是对联头旗。唐先镇大后村至今仍保存有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对联头旗,上写“大言不畏非真好汉”“后生可威岂在拳头”,巧妙地将本村的罗汉班告诉公众。
其次为大刀,数量4或8把,其长约1.5—2米,用铁片或铝片和木棒做成。再次为铁叉,4把,铁叉由山形铁头和木柄组成,铁头长0.15—0.2米,柄长约1米。接下来是滚叉,数量4把或8把,全长约1.5米,寿字铁头,铁头下有铁环,可以震响;另一头用碎彩丝装饰;中间木柄用包腹带缠住,便于滚动。接下来是马刀(又称双刀),数量4把,刀长约0.5米,用铁片或铝片做成。其后为藤牌(又称盾牌),4张,圆形直径0.5-0.55米,长方形长0.6米宽0.4米,竹篾编织,绘有虎头图案。随后的为双锏,2把,长约0.5米,木质,可分可合,上面雕刻细碎菱形,一般为10岁上下的孩子所使用。接着为红缨枪,6根以上,长约1.5米,铁尖头,红须。随后为棍,4—8根,长约1.5米,木质,色彩纸包裹。接着为长棒,4—8根,长约2.3米,木质。
最后的为荷花芯,2—6岁的小孩,2个以上,妆扮成三国、水浒或八仙中的人物,骑在大人的肩头。
罗汉班的主要表演程式为:
一是参阵(也叫走阵)。通过交叉穿插、搭“龙门”、破“龙门”、跳“龙门”、跳里外圈不断变化队列,走出各种队形,布成圆阵、长蛇阵、八卦阵、蝴蝶阵、龙门阵等阵势,阵形变化莫测,逐渐由慢到紧的节奏,热烈的鼓乐声与众“罗汉”雄壮的呐喊声汇成一片,令人眼花缭乱。
二是演武。由罗汉班队员在围成人圈的中央空地表演,顺序为四把大刀为一组合练的大刀舞、四把铁叉、四把滚叉、拳、棒、四尺蹬花、双刀对杀、刀盾攻防以及舞棍、拆棍(对打)、拆拳等十八般武艺,千姿百态,尽显阳刚之美。
三是杂技。主要有后空翻、钻圈、滚灯、老鼠爬梁、叠罗汉(又叫竖牌坊)等,但有些老技艺已近失传。当然,压轴节目是叠罗汉即竖人体牌坊。每座“牌坊”合围城圈,“牌坊”四周用蜈蚣旗围住。不一会,三、四层高的牌坊在众人呼喊声中,上半截徐徐往下翻,恰似一朵出水荷花在开放,荷花中露出1至3位由幼儿扮演的古代俊男或美女的“荷花芯”。整个罗汉班的表演以叠罗汉的最后造型“荷花芯”的出现宣告结束。
罗汉班人员的服装,上穿古代兵勇套挂或白色中衫,下身着红色灯笼裤,腰捆大扎包,脚穿白底的黑布鞋,显得英武勇健。
庙会期间,上方岩的罗汉班众多,经常会遇到在某地同时演武,这就形成相互竞赛,俗称“拼会场”。这时各个罗汉班表演更为认真、卖力,观众即纷纷捧场喝彩,罗汉班表演也就更为热烈、精彩。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