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0979118624/2018-16136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18-03-05 10:49:30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永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随着机构改革大潮孕育而生,成立于2014年4月16日,由永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而成,是主管全市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和市场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12个科室,2个直属机构、2个下属单位,下辖10个市场监管分局(所)。现有干部180名,聘用人员157名。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服务发展主线,坚守民生安全底线,锐意创新、干在实处、积极作为,在服务经济、保障民生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等。在各类创建工作中,始终突出食品安全元素,食品安全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年更是成功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市,打造了示范创建永康样板、食安工作永康模式。
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开展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现代化建设创新试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在金华市率先实现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提档整治,全面推进食品小作坊规范整治。在全省首创“阳光食堂·透明厨房”工作基础上,推出餐饮业4D管理法,让后厨实现“从雨靴到布鞋”的变革,提升了群众满意度。目前全市已有56家餐饮单位实行4D管理,涵盖大型餐饮、医院食堂、学校食堂等多种业态,获省食药局肯定,在金华推广。流通领域实行索证索票源头管理;城区9家农贸市场质量追溯、快速检测两个体系建成率100%,华丰菜场、丽州商城菜场第一批经营户的电子追溯系统投入使用。投资2198万元全省最高标准建成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验收取得资质,目前已具备709项检测能力。建立检测中心、镇街区、市场监管平台、农贸市场四位一体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实现监测网络、环节全覆盖。推动政府出台《永康市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工作方案》;持续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共有663家单位投保,投入保费113万元,保额7.47亿元;开展农村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和有奖竞答,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覆盖人员5000余人次。
全面打响“放心消费在永康”战役。积极开展315系列活动,举办3.15消费维权新闻发布会。组织企业开展社会承诺,加强企业自律。65家企业首批做出“万家企业无理由退货”社会承诺;“尚五金”携80家网络经营企业联名倡议“网络诚信消费无忧”。建有消费维权绿色通道企业7家、实行先行赔付制度企业5家、金融消费维权服务站12家,明年争取在金融领域全部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在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消费信息、消费警示106篇,倡导理性消费,提高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今年以来,接到举报投诉14787起,是去年的1.5倍,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0.30余万元。
深入开展化妆品“百千万”美丽消费示范工程建设,11月27-28日全省现场推进会在永康召开。投入改造资金1910万元,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4家,完成提升改造农贸市场4家,保障人民群众“菜篮子”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今年来查处各类案件350件,大要案100件,网络案件150件,传销案件4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人,遣散涉传人员102人。清理“空壳企业”339家企业262家个体户。与市人民法院建立了协作机制,近几年以来对未执行到位的案件开展强制执行。
争取政府支持,列入全市2017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投入1120万元开展智慧监管指挥中心二期建设,11月13日顺利通过整体验收。目前已联网市场主体645家,为大数据监管、科学监管打好基础。指导五金城市场与“尚五金”网上市场双网融合建设,深化网上网下融合示范市场案例入选第十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三大案例之一。成功举办第四届省外浙商市场浙货对接会,在第十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上,中国科技五金城入选“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获“中国产业引领型市场30强”“中国网上网下融合市场30强”双榜眼;以五星级标准推进花川化工、建材市场、农贸城等专业市场建设。
开展商标“抢救式”保护,8只抢注的“永康”商标全部予以撤销或宣告无效,积极推动“永康方山柿”“永康五指岩生姜”中国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申报。我市累计有效商标数达4.5万余件,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只,省著名商标76只,金华市著名商标共113只,省知名商号38只;共有AAA级守重企业30家。
“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收官,助推成员部门加快培育进度、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各项指标基本完成。加强创客通团队建设,新增创客通站点6个,为10个园区、小镇服务。全市办理动产抵押登记87份,为企业融资7.8亿元。
“最多跑一次”,宽准入释放改革红利。推出“放管服”十大举措,先后推出120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全省首创二维码注册登记向导获全市推广;全省首推停止提供企业工商登记证明,企业到银行贷款无需再提供企业工商登记在册证明;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全流程,实现了办理营业执照“零次跑”;在国家总局下放外资登记权限后及时开展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现已办理外资企业设立登记4家,变更登记2家;优化前台界面,推行“同城通办”“口头申报”“快递送达”等服务,切实方便老百姓办事。截至12月25日,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5837户,同比增长16.7%,注册资金1008.03亿元,同比增长14.43%;换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5554份,累计换照16945份,换照率88.19%;办理个转企登记416家,公司制占比75%,个转企总量达2751家。
“双随机、一公开”,严监管促进有序竞争。今年以来,我们建立完善市场监管系统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专项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检查执法人员名录库。共完成742家市场主体开展“双随机”联合抽查工作。以后,还将继续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为抓手,强化监管,促进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