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小学、直属单位:
现将《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各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各小学将学校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于2023年9月1日前上报市小学生综合评价管理办公室(邮箱地址:601094056@qq.com,联系人:应老师581821)。
永康市教育局
2023年8月14日
抄送:金华市教育局。 |
永康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3年8月14日印发 |
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发〔2020〕19号)《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22〕60号)《关于印发金华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指南(试行)》(金市教基〔2023〕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构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五好五有”的培养目标(即思想品德好、智力发展好、身心素质好、审美情趣好、热爱劳动好,有坚强意志、有读书习惯、有体育特长、有艺术爱好、有劳动技能),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
2.发展性原则。坚持学生发展根本目的,注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公平性原则。评价标准公平合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评价体系,构建“家-校-生”沟通机制,采用自评、他评、学校综合评价等模式,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4.多样性原则。坚持多元纵横的评价模式,通过自评和他评等方式,多维度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准确性。
5.可行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明确具体的参考标准和评价指南,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好品行和突出表现。
三、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指标内容逐步细化,全面体现五育并举。一级指标主要指品德表现、学业发展、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五个方面。
(一)“品德表现”主要反映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两方面。其中“日常行为表现”包括“爱党爱国、诚实守法、文明礼貌、合作交流、责任意识”五项指标。
(二)“学业发展”主要反映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学科达到学科课程标准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等状况。
(三)“运动健康”主要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的水平,以及学生身高、体重、BMI指数、脊椎侧弯、视力和体质健康测查等实测数据。记录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表现、综合能力,其中“运动特长”从过程表现和成果水平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四)“艺术素养”主要反映学生《音乐》《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其中“艺术特长”从过程表现和成果水平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五)“劳动与实践”主要反映学生《信息科技》《地方课程》《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校本课程”“主题(项目化)学习”“研学活动”从过程表现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四、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评价。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表现,注重各评价主体间的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2.强化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改进纸笔考试,探索实践性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3.注重结果评价。采用分项等级评价与写实记录方式,客观描述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情况,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开展学生发展述评。
4.完善综合评价。体现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行为表现的典型变化,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和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
五、结果呈现
小学生综合评价结果在《永康市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上呈现(报告单样例见附件1),根据各项评价内容的要素及关键表现进行整体判断,给予相应等级呈现。
等第比例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实行总量控制,建议“优秀”级比例控制在学生数的25%~40%之间,严格控制“尚需努力”级数量,“尚需努力”级数量不得超过学生数5%。允许学生申请二次评估。
(一)自我(他评)评估呈现。自我(他评)评估项目教师应将标准提前告知学生、家长,充分发挥标准的成长导向作用,对应标准,回顾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自评(他评)。评定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尚需努力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五星/四星/三星/二星四个等级,可用红色填涂对应个数的星星图案。
(二)学业水平呈现。学业水平的评价等级一般分A/B/C/D四级,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尚需努力四个等级。各项等级评估的等第比例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和学习激励的需要来确定。
(三)过程表现和成果水平(实践能力)呈现。可采用学生自我或他人述评的方式呈现,可采用五星/四星/三星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记录,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和作品,同时结合多主体参与评价。
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手段、评价标准参考及评价结果呈现,可参照附件2《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评定方法》、附件3《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参考》。
六、操作建议
(一)注重综合发展。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体现。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时应坚持发展性导向,既要重视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状况。
(二)采用多元评价。在小学生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观察、访谈等定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纸笔测验、评价量表等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既要重视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同时关注描述性评价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
(三)鼓励数字赋能。学校可探索数字化评价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寻实时获取教育数据的路径,使学生成长记录工作操作简单、便捷有效,完善“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多主体”的信息收集过程,绘就基于学生综合评价信息的“学生成长画像”。
(四)跟进诊断与改进。每学期的小学生综合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依据,同时可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把学生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课程管理
1.优化课程方案。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分析资源条件,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目标,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优化校本课程方案,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义务教育段学校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参考《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
2.加强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强化考试管理。加强校内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期末纸笔考试,采用活泼多样的实践性评价;三至六年级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性评价。增强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重视每次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与科学运用,善于从中捕捉学生发展变化的反馈信息,找准教与学的改进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4.提升教师评价能力。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加强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作业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尊重学生成绩隐私,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及排名,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八、组织保障
1.加强统筹,完善机制。学生综合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将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纳入“双减”工作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和协调,制定推进方案,协同推进学校评价与教师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营造宜教宜学的教育生态,教科研等部门要指导各学校研制契合学校实际的操作手册,完善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
2.全域推进,逐步完善。2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学校依据《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中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考,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要提前公布,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保障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分类指导,协同并进。教科研部门深入学校和课堂,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采用先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现场展示、主题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研讨;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设置专项课题,及时总结和推广评价改革成果。师训机构要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专题培训,提高各类人员对评价改革的认识,切实提高学校、教师评价能力。
4.因校制宜,鼓励创新。学校依据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主要目标,在指标体系标准化的前提下,设计具有课程特点和校本特色的评价方案,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征,重组、修订三级指标及其内容,建立科学、易行、有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一校一系统,一班一生态,成熟后逐步推广,分享多元化的小学生综合评价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情景导向,数字赋能。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数字化改革,依据省级制定的评价指标框架与数据标准、区域建设、学校使用的工作思路,提高便捷采集教育数据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及时评价。依据省教研室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基于数据改进学教行为,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依据省教育技术中心设计的数据采集,丰富采集方式,利用平台和数据标准,建立省、县、校三级数据对接机制,引导学校绘制学生成长画像。
6.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各校要积极组织交流与展示活动,面向家长、社会宣传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让家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综合评价、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附件:1.《永康市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
2.《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评定方法》
3.《永康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参考》(详见以下二维码)。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