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MB1849305N/2023-92204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3-03-20 14:34:55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2022年,我局全面贯彻省厅、金华市局和永康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强弱项、补短板、抓项目、促提升,奋力在推进“两个先行”中打造“三农”标杆。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特色亮点工作: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我市获得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田保姆+田长制”做法获评省乡村振兴十佳案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获得金华市副市长赵秋立批示肯定,在省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在省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我市获得金华市“强村公司”规范经营改革试点;村集体经济增收指标位居金华第一。三资管理模式受到中纪委肯定。全省第一个完成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成立永康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我局王杭花同志获全国农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是我省在此项大赛中首位获全国第一的选手;朱新丁同志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是金华市首位获此荣誉的人。
(一)稳产保供卓有成效。全年粮食种植16.26万亩,为年度任务(13.97万亩)的116.39%,新建高标准农田11258亩。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改优化1.73万亩,完成率100%。“菜篮子”工程有序推进,全年种植面积达6.7万亩,产量达8.59万吨。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7家,稻渔综合种养、葡萄园套种羊肚菌等工作在省级媒体频频亮相。组建农业“双强”行动工作专班,实施省农业“双强”项目3个,编制国家农机装备智造园规划,举办中国(永康)国际农林装备博览会。农机应用推广持续提升,全年农作物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4%、93%。
(二)产业振兴蹄疾步稳。出台助农纾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意见,总投资1133.54万元,落实农业产业项目7个。谋划金华市级以上有效投资重大项目6个、三区三线重点农业项目13个、省级农业产业项目3个,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新增省级骨干龙头企业6家、金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建设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个,创成星级农家乐66家。举办枇杷节、方山柿节等节庆活动,持续擦亮永康农业品牌。实施“线上+线下”农民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254人、实用人才1498人。组建永康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培育农创客264人。
(三)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完善擂台赛拼机制,举办2场乡村振兴擂台赛,激发乡村建设活力。开展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整治乱堆乱放23330处,清理废弃垃圾10896多吨、田园障碍物1673处、田园废弃物3569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十有”示范村36个(其中省级特色精品村5个、金华级和美乡村15个、永康市级美丽乡村16个)、“十无”达标村62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7个、省级星级公厕35座,申报农业文化遗产3个,有效促进乡村更美、乡韵更浓。出台未来乡村实施意见,建设“一统三化九场景”未来乡村4个。
(四)数字改革纵深推进。完成省“肥药两制”系统迭代升级,率先开发“共享发码机”“农废回收数字化管理”“农资识别君”“水稻电子诊所”等应用,“邮乐购”上线“浙农优品”,《永康市浙农优品落地见效》入选浙农优品地方推广典型案例,“浙样回”工作在全省农废回收场景应用培训会上做典型发言。围绕产业数字化,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家、数字化工厂1家,推广“浙农码”67.5万次。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初步完成“房险在线”“永农引商”应用模块,完成“绿农碳客”移动端。未来乡村“驾驶舱”全部上线浙里办,开通村民线上办事服务端。
(五)乡村共富谱写新篇。组建市级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工作专班,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十条举措》,升级“2+1”结对帮扶,开展市属国企“1+2”结对消薄,实现“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资金扶持与产业帮扶齐头并进。推进市级抱团项目,农商行股权购买、城投“智慧停车”、高新区林草“智慧谷”等项目落实投资8790万元,累计收益781.59万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低收入农户办理“红色保单”(低收入农户专项保险)4495户、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2289户、政策性农房室内财产保险2308户。健全宅基地管理机构队伍,初步形成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意见。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建设农业强县”目标,全力实施五大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以“双强”行动为抓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利用好举办国际农林装备博览会、建设国家农机装备智造园等机遇,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和农机农技服务,申报实施2个双强项目,争创畜牧产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全面推行“田保姆+田长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3.97万亩、总产量6.05万吨。争取专项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打造3085亩绿色农田。
(二)以未来乡村为引领,推动乡村迭代升维。着眼夯实美丽乡村基础,创建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44个“十有”示范村、10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打造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从“美丽”到“未来”的蝶变,突出差异化打造、片区化联动、宜居化底色、农文化底蕴,创建10个未来乡村,打造智慧生活、整体智治的现代图景。
(三)以宅基地改革为契机,推动乡村变革重塑。建设宅基地管理数据库,形成宅基地审批、确权登记发证、危旧房排查等现状“一张图”。创新制度供给,选取3个以上村,围绕宅基地取得置换等8个方面试点开展宅基地改革。进一步将宅基地改革与乡村建设、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等统筹起来,一盘棋推进农村“1+N”有机更新,探索农村转型升级路径。
(四)以人才科技为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做好乡村“新农匠”挖掘、“农匠工作室”扶持,完善农创客激励政策,培育农创客290人以上,农村各类人才2200人以上。完成省级数字乡村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永农引商”“房险在线”“绿农碳客”等地方特色应用落地,提炼可复制推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成果。打造数字农、牧、渔工厂各1家。
(五)以产业项目为支撑,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出台扶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意见,加快培育“一村一品”“一区一品”“一产业一龙头”,实施三农共富中心项目,推进鹅肥肝产业项目。提升农产品产供销水平,争创国家级冷链示范县。创新拓展“村集体+村民”的共富模式,用好用足50亩土地指标和3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六)以共富中心为依托,推动体系集成贯通。整合拆迁资源,选址建设集农业品牌营销中心、农创客孵化基地、数字农业总控平台、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保种中心、质量安全监督中心、抱团共富项目促进中心等科研实验、产业示范、共富孵化为一体的新时代共富中心,进一步做优、做强农业农村战斗堡垒。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