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表现
患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骨痛(疼痛通常是翻身、长时间行走后发生,负重后加重),脊柱变形(驼背变矮),脆性骨折等表现。其中,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一旦发生难以愈合,只有1/3的骨折患者恢复到先前的功能水平,它可导致慢性疼痛、抑郁、残疾和死亡。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也可以早期干预来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发生。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
结合症状并根据以下病史可初步筛查出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1.父母患有髋关节病史的家族史;2.高龄、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医源性)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乳糜泻和其他吸收不良综合征、BMI<20kg/m2或体重减轻、用药史,尤其是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和减少钙、维生素D吸收(抗惊厥药)的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病、低股骨颈BMD、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型糖尿病;3.女性的雌激素缺乏(原发性或继发性)和(或)更年期提前(<45岁);4.不良的生活方式:每日饮酒量>3个单位(1单位=5盎司葡萄酒、1.5盎司烈酒、12盎司啤酒)、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缺乏阳光照射(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对于符合上述症状及风险并不代表就是骨质疏松症,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完善骨密度(BMD)及相关检查才能诊断,除此之外,也建议年龄≥65岁的女性和≥70岁的男性可年度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测。
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后该怎么办
骨质疏松就要以形补形,喝骨头汤吗?实际上骨头汤中含钙少,上百碗才达一碗牛奶的补钙效果,且又因含嘌呤、脂肪高,长期喝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并不是正确的治疗骨质疏松的好方法。为了达到预防骨折、维持或增加骨密度、改善身体机能的治疗目标,我们需要在规范的药物干预基础上,还应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其中包括: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补钙:钙作为构建骨骼的原料之一,建议1.2克/公斤/天的摄入量以维持正常的钙稳态。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制品、绿色蔬菜、海产品、豆类。但光靠食补远远不够,还需钙剂的配合。当分次服、与饭同服或饭后即服、咬碎嚼服、睡前服可促进钙剂吸收。钙补充剂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所有钙补充剂都可能导致便秘和胃肠道不适;左旋甲状腺素,喹诺酮类,四环素,苯妥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铁和双膦酸盐的吸收在钙给予时可以显著降低,这些药物应在钙补充剂之前或之后几个小时给予。
2. 补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建议每天摄入800U的维生素D3,没有禁忌需要每周使用50000IU,以达到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大于20ng/ml(50nmol/1)的治疗目标。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鸡蛋、脂肪含量高的鱼类、鱼油及某些水生哺乳动物。
3. 限盐:钠盐的摄取增加会促进钙的流失,建议每日食盐不超过6g,,老年人不超过5g。
4. 日晒:阳光照射可促进机体产生维生素D,建议四肢暴露、不适用防晒霜、不隔玻璃、不打伞,在10点至14点之间照射,每次5-10分钟,每周2-3次,避免强光照射导致晒伤。
5. 补蛋白质:蛋白质可维持骨骼及肌肉的正常功能,建议在充分补钙的同时摄入足够的膳食蛋白质(1克/公斤/天),否则会导致尿钙流失反而加重骨质疏松。
6. 戒烟、戒酒,限咖啡因: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均会损害骨骼健康,增加骨质流失。建议每日5%啤酒不超过2罐,12%红酒不超过半杯;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建议每日不超过300mg咖啡因。
7. 锻炼:运动刺激可以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建议每周运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多种负重运动,包括阻力训练、慢跑、网球和步行,都可以帮助提升肌肉力量,增强骨密度。对股骨颈骨密度最有效的运动类型是不负重的高强度运动(如渐进式阻力力量训练),而多种运动类型的混合对腰椎骨密度最有效。
8. 预防跌倒: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摔倒引起的,对拥有个人跌倒史、肌肉无力、步态不稳、药物(如麻醉镇痛药、抗惊厥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抑郁药)、家庭危害和视力缺陷跌倒等跌倒风险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及平衡力、避免使用上述药物、视力评估和矫正、使用辅助设备(如手杖、助行器)、穿合身的衣物及鞋。
9.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中成药配合针灸:中药主要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主要为基本治法。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骨疏康胶囊、活血止痛散(胶囊)。针灸治疗:主穴选用阿是穴、肾俞穴、足三里、悬钟、大杼等,针刺以捻转提插补法为主;配穴选用膈俞、肝俞、血海、太冲等穴。
确诊骨质疏松不要害怕,只要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加上在医生规范化的药物指导下,配合符合自身的情况的生活方式调整,就能很好的控制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