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自然资源 > 规划编制
永康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来源:国土空间规划科
日期:2025-04-09 16:40:40
浏览:

《永康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3月11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19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花街镇行政辖区全部范围,总面积约为344.39平方千米,其中包含西城街道位于西溪镇的飞地71.0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

总体定位:世界五金之都、金义都市区副中心、永武缙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永康市域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目标:至2025年,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世界五金智造与数字贸易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开放优势凸显、人民生活美好、生态文明发达、治理现代化,城市魅力显著增强。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城市,全面实现经济发达、开放活力、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望至2050年,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成为创新智造现代化强市、绿色可持续示范城市、高品质中等城市。

三条基本控制线:落实上级下达任务要求,到2035年,中心城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505.80公顷8.2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37.49公顷6.8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299.55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7503.72公顷。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围绕“一环、五脉、三核、五组团”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统筹城区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建设用地集约与优化,打造依山傍水、服务提质、绿环点亮、产城联动的品质活力城区。“一环”为沿旧金温铁路、南四环路、章店公园等形成的城市绿环。“五脉”是依托永康江—南溪、华溪、酥溪、北溪、烈桥溪,形成五条生态水脉。“三核”即位于江北组团的商业服务核、位于总部中心组团的区域性生产服务核、位于江南组团的公共服务核。“五组团”即中心城区划分为城西组团、江北组团、总部中心组团、江南组团、经开区组团五个组团。

镇村体系规划: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构建“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体系。其中,规划潜村、童宅村、永利村等共10个中心村,114个一般村。按照五类村庄细分村庄布局类型,全域行政村分为集聚建设类8个,整治提升类59个,特色保护类4个,城郊融合类53个。

用途分区规划:深化落实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一级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仓储物流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共七类二级用途分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林业发展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细分为文化遗产保护区、区域基础设施集中区、特殊用地集中区、陆海协调发展区共四类二级用途分区,中心城区主要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区。

三、用地布局规划

农业空间布局: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到图斑地块。根据科学规划、保护优先、从严管控、用养结合的耕地保护原则,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积极引导依法合规利用耕地。衔接落实粮食安全控制线,粮食生产功能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管控,严格保持种粮属性,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生态空间布局:统筹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数量、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严格控制占用林地,依法有序补充林地,科学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建立区林地占补平衡机制,因地制宜划定补充林地。加强永康江、南溪、华溪、酥溪、北溪、烈桥溪等河流、水库和小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至2035年,确保河湖重要水域面积不减少,陆地水域面积稳定。

乡镇建设空间布局: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系统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以保障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升生态功能、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建设为指引,形成全域全要素布局镇域用地一张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城乡居住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增减挂钩,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

四、支撑体系与安全保障

综合交通规划:构筑高效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内畅外联的中心城区路网,提升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品质,合理调控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优化客运交通结构与货运交通组织,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结合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永康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结构,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一环”对外快速通道和“八纵六横”的城市主干路网络。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分级有序、分片落实、集约高效、资源共享、城乡统筹等原则,规划构建“30分钟—15分钟—5-10分钟”城乡三级生活圈体系。30分钟城市型生活圈配套城市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兼具区域服务辐射能力。围绕重点城镇社区构建15分钟城乡生活圈,鼓励通过合并设置、开放共享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区邻里中心。结合城镇村体系与单元划定,构建5-10分钟城乡生活圈,完善基础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市政设施规划:完善供水管网及设施布局,加强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建立韧性供水体系,加强杨溪水库、太平水库、黄坟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排水管网的建设,加快现状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排水能力;完善市政电力地下管道系统,架空线路逐步下地,保障供电安全;燃气管网布置考虑远近结合,以满足近期需要为主,并预控高压天然气管道廊道;完善5G网络,推进5G全面应用,提升通信服务品质;完善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国土空间安全与防灾减灾: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园、绿地、河流、广场为界,划分防灾分区,完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预留防灾避难空间和灾后安置重建空间。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标准,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设全方位立体防灾体系。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各类设施的“平急两用”改造。

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塑造

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和传承丰富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涵,彰显永康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中心城区范围内多类型文化遗存纳入保护框架,构建由“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与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遗产”五个层面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乡风貌塑造:点、线、面齐发力,构建“十廊连城、多点筑景、六型风光”的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十廊连城”包括5条景观大道及永康江、南溪、北溪、酥溪、华溪5条景观水岸。“多点筑景”即老城人文景观簇群、公共会客景观簇群、现代商务景观簇群等10类景观簇群和山体景观节点、历史景观节点、文化景观节点等5类景观节点。“六型风光”即人文风貌区、都会风貌区、邻里风貌区、乐活风貌区、产业风貌区、自然风貌区6类特色风貌区。

六、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详细规划传导:强化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向下传导,根据功能分区、建设强度控制线等要素,划分中心城区全域全覆盖的城镇及村庄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各单元编制详细规划,细化落实空间布局。城镇单元围绕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空间实现城镇单元详细规划“全覆盖”,乡村单元包括花街镇乡村单元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等五类村庄进行规划引导,按需有序推进村庄详细规划编制。

规划实施保障:强化数字化管理,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