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化解执行难题,扎实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6月19日,永康法院开展执护营商专项执行行动,重点针对涉企、涉金融债权等类型的执行案件集中开展攻坚,并邀请4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本次执行。
本次执行行动共传唤50人,拘留10人,搜查房产5处,促成和解30件,执行完毕12件,执行到位433.7万元。
巧抓“交货窗口”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执行攻坚
“王总,工人这个月的工资还没着落,您看这5万多的货款……”不久前,纸箱厂老板李某某又一次拨通了永康某家居用品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这已是不知道是第几次催款了——自去年11月起,这家合作了多年的老客户,均以各种理由拖欠货款5万余元,迟迟不予结算。
当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干警的第一剑便碰了钉子:法律文书送达后无回应,公司名下账户查控显示余额不足万元。
“明明订单不断,怎么会连5万块都拿不出?”执行干警连续三天蹲守厂房,发现工厂大门紧闭,厂房里机器轰鸣,但任凭怎么敲门喊话都无人回应。最终确认了一个关键事实,这家公司并非“无钱可还”,而是“有钱不还”。
面对被执行人的刻意规避行为,执行干警并未气馁,反而转换思路,决定从申请执行人李某某处深入挖掘线索。
“您平时给他们送货有固定时间吗?”执行干警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每月10号、20号左右。”李某某顺口回答。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时间点,却让干警们眼前一亮——固定的供货节奏,必然对应着固定的出货周期,可以利用货物交付的“窗口期”锁定被执行人。
为了进一步摸透具体的出货时间和地点,执行干警连续几天前往该公司“蹲点”。
精准出击仓库旁的“突击执行”
当天,一批成品保温杯正被打包装车运出工厂,便被蹲守在门口的执行干警截停。
“师傅麻烦停一下,我们是法院的,这家公司拖欠纸箱厂5万余元货款未履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们有权对这批货物的应收货款采取执行措施。”执行干警迅速上前说明了相关情况。
在干警的释法明理下,买家同意配合,并暂停支付此笔货款。
“王某,如果你还是不履行5万余元欠款,我们将依法执行这笔货款。”执行干警的话彻底打破了王某试图“正常经营却不还债”的幻想。
“别别别,我现在就转钱。”在强大的法律威慑和干警劝导下,王某当场支付了拖欠的全部货款,案件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被执行人通过隐匿财产、避而不见等手段规避执行,是造成“执行难”问题的重要症结——这类行为不仅让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沦为“纸上权利”,更严重破坏了市场交易的诚信基础。这场执行攻坚不仅为高某某讨回了血汗钱,更用实际行动生动印证了法律的权威,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侥幸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