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永康 > 历史文化 > 永康非遗
永康方岩庙会
来源:永康市
日期:2014-08-01 00:00:00
浏览:

    方岩庙会是永康各地民众赴方岩朝拜“胡公大帝”而形成的民间娱神活动,因此也称为“方岩胡公庙会”,它具有历史悠久、参与者多、内容丰富、影响面广等特点。庙会期间,不仅永康邻县东阳、磐安、武义、缙云的民众要组队前来朝拜和参演,金华、衢州、台州、绍兴、丽水、温州地区及邻近苏、沪、皖、赣、闽、粤等省市的民众也纷纷前来朝拜和观光,其影响、规模之大,江南各地的庙会几乎无可与之比拟。方岩庙会已成为荟萃永康民间表演艺术、交流民间武术、展示民间手工技艺,融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民间传统盛会。
    永康位于浙江中部的丘陵地带,境内属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丰富,著名风景区方岩,宋代以来就闻名遐迩。永康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最为知名者,有被毛泽东称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名臣胡则和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陈亮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方岩庙会这一民间文化奇葩。
    “胡公”非神非佛,而是北宋名臣,姓胡名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中进士,尔后浮沉宦海四十余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直至71岁以兵部侍郎致仕。胡则在任时曾奏免衢婺二州身丁钱,百姓感德,在其逝后,于方岩立像供奉。南宋绍兴末年,朝廷赐额“赫灵”,从此,在方岩为胡则立庙,被敬为“胡公大帝”,百姓顶礼膜拜,“神”“人”合一,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庙会,尔后规模不断扩大,至民国期间,进入鼎盛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方岩庙会活动有所减少,“文革”时间,更是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庙会活动又重新兴盛起来。
    方岩庙会集中在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节前后,其中八月十三前后和九月重阳前后为二个高潮。庙会期间,上方岩人数每天少则数千,多则二万余。永康民间有“八月十三(胡公生日)72个胡公(用樟木雕刻的胡公神像案座)上方岩”之说。72个“胡公”,即有72支“迎案”队伍,每支以100人计算,有七千余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和辅助人员,还有观光游客,即超过二万人。
    方岩庙会的活动以“迎案”为核心。“迎案”就是上方岩拜胡公的队伍,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胡公神座(俗称“胡公案”,用樟木雕刻,状如扁桃形,由一人肩扛)及其卤簿仪仗;二是罗汉班(俗称“迎罗汉”),每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百余人,每到一地,则表演打罗汉、叠罗汉等民间武术;三是歌舞队,一般依附于罗汉班之后,也有的歌舞队不加入迎案行列,单独行动。歌舞队的表演形式有“十八狐狸”、“十八蝴蝶”、“十八鲤鱼”、“蚌壳舞”、“九串珠”、“三十六行”、“打莲花”、“长脚鹿”、“哑口背疯”、“走马灯”、“跑旱船”等等,形式繁多,花样百出,充分展现了永康人民的聪明才智。
    秀丽的风光,盛大的庙会,给方岩带来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商贸旅游的繁荣。方岩山上山下,商铺林立,方岩纸花、方岩玩具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因此,方岩庙会不仅是永康民间文艺大展演的舞台,它也成为展示永康传统手工技艺的窗口。
    方岩庙会有其鲜明的地域特性。永康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因此明清以来每年都有数万五金工匠外出谋生,走南闯北,历尽艰辛。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吃苦耐劳、刚强坚毅的优良品质。永康人爱憎分明,敬仰先贤为民请命、体恤民情的高风亮节,期盼社会清明,为官清正,因此竭诚朝拜“胡公”。永康工匠外出谋生,单枪匹马,福祸难测,险恶相依,有的甚至命丧他乡,成了游魂。他们朝拜“胡公”,以祈求保佑,消灾纳福,平安吉祥。再者,每年方岩庙会期间正是农闲季节,趁此秋高气爽之时,自娱自乐,放飞心情,感受舒畅,抒发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和向往,正符合百姓的精神需求。因此,方岩庙会有其深厚的土壤,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
    方岩庙会的活动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夏收夏种结束的农历七月初开始,由各村的祠堂家长组织人马进行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由村干部或村里有影响的人物拢头)。其筹备内容是:
    1.筹集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活动资金大都是由村里的祠堂常产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靠上门筹集。由于此乃善事,乐助钱物又张榜公布,一般筹集较为顺利。
    2.组织训练。拢头者一面发动村民参加罗汉班和歌舞队,喝“拢头酒”;一面聘请拳师(俗称拳马师)教练拳术、刀棍术,排练罗汉班阵式,一般在夜晚训练。
    3.筹办道具:如头旗、锣鼓、刀棍、盾牌等等,大都沿用原有的道具,适当进行修理或增添。服装一般由参加者自备或自费统一制作(或集体适当补助)。
    第二:起祭阶段。
    各村的罗汉班和歌舞队在上方岩朝拜“胡公”前,先要在当地举行“祭叉”仪式。时间各地不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初至九月初。有胡公殿的村自行开祭。有联保的村则由轮到供奉“胡公”的村负责主祭,其余村的罗汉队参加“祭叉”仪式。以古山镇后塘弄村1947年胡公殿祭叉仪式为例。其过程如下:
    农历八月初一,开本村的胡公殿门,把三牲祭品供奉在胡公神案前。初一至初三夜请戏班上演“胡公戏”。初一夜戏开场前,化妆好的演员敲锣打鼓请出“胡公”神案,置于戏台前,名为“请胡公看戏”。初二夜演“胡公戏”,剧目为传统徽戏《火烧子都》等。初三昼夜演“还愿戏”,凡向“胡公”许过愿的,都要在夜戏开锣前把三牲祭品供在戏台上,表示“还愿”。
    八月初二上午在胡公殿前举行“祭叉”仪式。后塘弄罗汉班主祭,邻近同属一个“都图”(旧时的乡村行政区划)的各村罗汉班助祭。礼成后,各班罗汉队和歌舞队在村内明堂、晒场或空地上表演。实际上,这是正式朝拜胡公(称为“迎案”)前的一次总演习。
    八月十一,后塘弄村的罗汉班、歌舞队及邻近村庄的罗汉班、歌舞队去邻近各村巡游,俗称“游案”。这其实是上方岩朝拜胡公的预演,也是让各村民众共同欣赏表演,借以对支持庙会活动表示感谢。
    第三,朝拜阶段。这就是去方岩山朝拜“胡公大帝”,亦称“迎案”。这是各村娱神活动的高潮,仪式十分隆重。凡参加“迎案”的罗汉班和歌舞队人员头天晚上必须沐浴更衣,夫妻不得行房。凌晨雄鸡头啼即起来化妆,带上道具和点心(以粽子、小麦饼、糕干麦饼为主),然后整队出发。至方岩山下与同“保”的罗汉班、歌舞队会齐后,在胡公仪仗和胡公神座的前导下,沿着方岩南麓山路登上方岩天门直至胡公殿前。
    本村或联保迎案队伍到齐后,先将胡公神座置于殿前,全体人员参拜胡公,其时鼓乐齐鸣,铁铳、鞭炮齐响,接着罗汉班从殿前到殿后顺向跳三圈,逆向跳三圈,称为“跳罗汉”。与此同时,“降神童”跳上胡公殿前的大香炉,掬一把香灰放进扛来的胡公神座前的小香炉里,名为“换香火”。换来新香火后,迎案队伍即走下方岩(称落岩),沿原路返回,叫“打回头案”,在沿途村庄巡游表演。最后回村将胡公神座归置原殿,一年一度的朝拜“胡公”活动才告结束。有联保的村,罗汉班须护送胡公神座至新供奉村(也称新归案村)。归案时,还要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有关神座及仪仗物品,都要按账簿当面一一点清,就连神座胡公头冠上的小绒花也不可少一朵。当地要摆三牲、燃香烛、放鞭炮隆重祭祀。新供奉村此时都要请剧团做戏,视为村中的盛大节日,村民都要邀请亲朋前来看戏,热闹非凡。
    各村祭拜“胡公”,一般都要进行开殿门—祭叉—游案—朝拜(迎案)—换香火—归殿门(归案)等六个过程,时间为五六天或十二三天不等。由于方岩山顶地方狭小,上岩道路狭窄,各地上岩的罗汉班众多,人流拥挤,易生事故。于是各地迎案队伍约定上岩日期,避开人流高峰,故庙会即延长日期,从八月初至九月重阳前后,历时一个月余。各地罗汉队上岩参拜时间经历年磨合,约定俗成,逐渐固定下来。各村的祭拜活动汇聚成一年一度盛大隆重的方岩庙会。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