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信息公开 > 永康市农业农村局 > 规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784MB1849305N/2013-20378 发布机构
发文时间 2013-01-07 14:56:26 文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登记号
有效性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浙江省永康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日期:2013-01-07 14:56:26
浏览:

浙江省永康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

1.前言
1.1 规划背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浙江省人多地少,粮食供需缺口较大。为了认真贯彻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浙江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工作。永康市作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县市之一,必须要认真落实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提出《永康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永康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通过8-10年时间,将全市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大部分标准农田建设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明确农田用途,加强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2 规划编制依据
该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A.《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
B.《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和粮食增产任务的通知》(浙发改农经[2010]320号)。
C.《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下达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浙农计发[2010]13号)。
D.《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金政办发[2010]40号)。
E.《永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永政办发[2010]87号)。
F.《永康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
G.《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H.永康市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工作报告及各镇(街、区)上报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相关资料。
1.3 规划范围
永康市区域内的标准农田覆盖区,包括永康市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3个街道;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2个区;芝英镇、古山镇、方岩镇、龙山镇、西溪镇、石柱镇、前仓镇、象珠镇、唐先镇、花街镇10个镇。功能区选择适宜种水稻等粮食作物、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相对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其中平原区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山区连片面积在50亩以上。
1.4 基准年、水平年
该规划的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水平年为2014年和2018年。
2. 基本情况
2.1 粮食生产现状
2.1.1 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于金华市。全市地域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城西新区管委会,712个行政村,31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21.9万户,总人口56.8万人;耕地面积35.86万亩,人均耕地0.63亩,人口密度高,耕地面积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园田化建设,全区8O%以上农田得到治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2009年永康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17.9万亩,粮食总产量75637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3.69万亩,总产量64637吨,平均亩产472公斤;玉米播种面积1.08万亩,总产量3297吨,平均亩产305公斤;大豆播种面积0.91万亩,总产量1316吨,平均亩产145公斤;番薯播种面积0.99万亩,总产量3694.7吨,平均亩产373公斤;小麦播种面积686亩,总产量145.2吨,平均亩产212公斤。水稻作为永康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模式以单季稻为主,有绿肥-单季稻、油菜-单季稻、小麦-单季稻、冬闲田-单季稻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双季稻,如绿肥-早稻―晚稻、冬闲田-早稻-晚稻等。
2.1.2 粮食生产条件
永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位于东经119°53′-120°20′、北纬28°45′-29°06′之间,是我国东南丘陵金衢盆地群中的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盆地。东北与磐安、东阳交界,东南连缙云,西邻武义,北接义乌市,距杭州150公里,330国道、临石省道、金丽温高速公路、台金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在城郊交汇,地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其中,丘陵占44.3%,平原占38.6%,山地占17.1%。
永康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1月温度最低,极端最低气温-11.8℃,7月温度最高,极端最高气温41.7℃;全年日照时数1909小时,平均无霜期245天左右,常出现3-5月倒春寒天气;年平均降水量1483.2mm,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2060.9mm(1989年),年最小降水989.1mm(197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期,3-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9%,夏秋旱灾害时常发生。
永康地处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素有“鲫鱼背”之称。境内河流大多发源于周围山地,流向市内盆地内部的永康江,属源头山溪性河流。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35条,属钱塘江水系的流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8%;属瓯江水系的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占2%。区域内主要河流有永康江、南溪、华溪、李溪和酥溪5条。建有杨溪、太平、三渡溪三座中型水库和99座其它小型水库,总库容17956万立方米。已建成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6945千瓦。区域内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45亿m3, 可利用水资源量为3.61亿m3。
永康市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60.87亿元。工业经济尤其是五金工业是永康市经济的主体。近年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28万亩,千亩以上的灌区有32个。其中,万亩以上的灌区5处,灌溉面积8.5万亩,干渠长度193.8千米,支渠长121.14千米;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灌区27处,灌溉面积8.2万亩,干渠长272.79千米。全市各种类型灌区共有田间渠道约3700千米;埋设输水管道170千米。全市农田已基本实现耕作机械化,水稻收割机、插秧机正在得到大量应用,水稻收、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正在由以人工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种植生产方式转变。
2.2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2.2.1 耕地资源现状
永康市耕地总面积为35.86万亩,其中,水田29.87万亩,旱地5.99万亩。耕地土壤种类主要包括水稻土、红壤土、黄壤土、岩性土和潮土,其中,水稻土占80%以上,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的沿江平原和低丘缓坡垄畈地带,它主要是在长期种植水稻的水耕熟化作用下形成的水田土壤;红壤土、黄壤土和岩性土占10%-15%,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缓坡地区,属于旱地土壤;潮土占1%-3%,分布于永康江及其支流两侧的溪滩地以及谷口洪积扇,主要是正在逐渐向水稻土转化的水田土壤。
全市多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均为中等水平,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亦较好。其中,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土壤多为中、上肥力水平,灌溉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3%的水稻土占水田土的80%以上,大部分水稻土全氮含量为中等水平,缺磷、缺钾较为普遍,约40%的水稻土缺磷(速效磷含量<10ppm),约60%水稻土缺钾(速效钾含量<50ppm);以红壤、黄壤、岩性土为主的旱地土壤,除一部分蔬菜地土壤肥力较高外,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为中、下肥力水平,灌溉条件不平衡,有好有差;大多数潮土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灌溉条件较好。
2.2.2 标准农田布局与现状
从1997年开始,永康市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以“田成方、渠成网、路成框、林成行”为标准,大范围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以畈为单位进行总体布局,以路、渠为框架,实行土地平整。实施三面光渠道排灌分设工程、暗管灌溉的节水工程、网状机耕路工程、防护与美化相结合的田间林网工程。开展良种良法推广和“六统一”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通过这些项目建设,永康市农田基础设施已经或正在达到现代农业生产标准,显著减少了洪、涝、渍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减产和损失,提高了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田环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农田25.37万亩,分布于全市各镇、区、街道(见表1)。全市已建成的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永康盆地底部的狭长地带,包括境内各河流的河谷平原和低山丘陵坡度在6度以下的缓坡区域,见附图1:永康市标准农田分布图(电子地图1:50000)。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