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规划信息 > “十二五”规划及以前【已归档】 > 专项规划
永康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市发改局
日期:2013-03-27 14:07:37
浏览:

永康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永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永康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中共永康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认真落实《永康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规划的预定目标已基本实现,被列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

(一)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一批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完工,2006年、2007年新建博物馆、图书馆相继投入使用,基层文化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以百工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图书馆建筑面积8453平方米,是永康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科技情报中心。文化馆建筑面积5016平方米,是我市艺术培训中心、民间艺术研究与展示中心。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紫微园内水上舞台成了老百姓真正的自己的舞台。新建镇(街、区)综合文化站6个,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9个,占乡镇(街、区)总数56.25%;建有100以上的文化活动室行政村(社区)474个,占总数的66.57%。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金华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4个,县(市、区)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07个。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成了县级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站点569个,乡镇村覆盖率达83.56%。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在全市建立了16个“放映中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加强。通过实施《关于永康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的实施意见》(永委办[2008]23号)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进农村”等系列送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市每年完成送戏下乡100场以上,送电影50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农村自发的文化活动被有效激发,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一批精品佳作涌现,高镇村村歌《十八蝴蝶飞起的地方》获第二届全国十佳村歌,雅仁布龙获省首届舞龙大赛金奖、五金城社区的排舞代表队获省第三届中老年排舞大赛金奖、永康市婺剧团的《火烧子都》获省婺剧精品大赛金奖和个人表演金奖,西街幼儿园的《排排座》获省少儿舞蹈金奖,象珠镇代表的《鼓舞》获省新农村题材舞蹈比赛铜奖。每年组织开展农村、社区文艺汇演,组织开展了两届“花头台”音乐比赛、两届排舞大赛、折子戏大奖赛、龙舞大赛,积极参加浙江省新农村业余婺剧系列比赛,承办了全省婺剧精品大奖赛,结合我市中国五金博览会、中国门博会、永康农展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组织全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送戏下乡演出,且进行了等级评定考核。打造了“丽州之夏”、“水上舞台”广场演出文化品牌。通过扶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促进了全市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我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大张旗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大型活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方面:我市建成新文物库房,馆藏文物2000余件,拥有省保15处、市保75处、保护点176处,五年来投入850余万文物修缮资金,全面修缮了徐震二公祠、西津桥等古建筑,建成、培训了70余人的业余文保员队伍,文物保护网络基本形成。石柱镇后吴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村,由于文物保护卓有成效,我市于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立了永康市非遗保护中心。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6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9项,市(地)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7项,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52项。全面完成了非遗普查工作,共发现线索10748条,完成普查项目632个。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1个,市(县)级传承基地2个,省级传承教学基地1个,市(县)级传承教学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旅游景点1个。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市(地)级民间艺术家两批共3人,市(县)级民间艺术家四批共23人。

(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基本建立了公平竞争的文化娱乐市场经营秩序,全市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秩序规范、经营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设立24小时开通的文化市场监督举报电话“12318”。建立并运行文化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网吧技术管理平台投入使用,通过实施市场巡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市场管理评估制度、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培训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各项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显著,软件正版化、报纸质量评估积极推进,出版物市场繁荣有序,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全市文化系统中有永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8人。积极组织文化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从事文化、艺术领域的骨干和全省乡镇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进行分层次培训。

(六)文化交流活动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利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政府与民间并举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多次远赴法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展演。“九狮图”先后参加由文化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记忆,文化寻根”特别节目录制、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重庆第二届文化艺术节暨文化遗产日展演、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六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开幕式演出、温州苍南周氏宗祠落成庆典演出、上海世博会走进“浙江时间”——2010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开幕式表演和“龙腾盛世——浙江民间艺术巡游展演”等活动。“十八蝴蝶”先后参加浙江省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展演、浙江省“十月的阳光”——浙江儿女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电视文艺直播活动、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巡游、全国首届“鑫奥杯” 轮滑活力板比赛开幕式演出、东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颂·七彩大地》大展演、“3.18金华市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日”浙中民间艺术精品项目大巡游开幕式演出、第七届中国(临安)森林生态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