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永康 > 历史文化 > 永康戏曲
省感戏
来源:永康市
日期:2017-11-09 00:00:00
浏览:

     省感戏,亦称醒感戏,是流行于永康市及其毗邻地区一种自称通过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达到劝人为善目的的地方戏曲。省感戏起源何时已无从可考,就其所演剧目有的出自《宝卷》,有的出自明传奇,其唱腔则用里巷歌谣和高腔,说明它的形成当在明代,或更早一些。省感戏早期演出多与宗教法事活动交错进行。多以宣扬道教教义,为人们“酬神还愿”、“驱疫消灾”为目的。“翻九楼”的法事,一般要做三年才算功德圆满。第一年叫“起九楼”,做一天一夜道场,演一本《毛头箱》便告结束;第二年叫“暖九楼”,做三天三夜道场,一般插演五场;第三年叫“翻九楼”才是正题,为期五天五夜。村民们选黄道吉日在广场建“九楼坛”请省感班在5天内连演9本戏。省感戏在清初已勃兴、隆盛。自康熙至20世纪30年代初的三个世纪以来,因永康一带道教盛行,手工业发达,人民生活相对稳定等原因,一直盛行不衰。但自抗日战争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崩溃和道教的没落,加上它向无专业剧团和科班,老艺人迄今也多已谢世,省感戏濒临灭绝的边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省感戏最后的演出。现仅在池宅、俞溪头、新居等地尚留有少数老艺人和省感戏的零落痕迹。值得庆幸的,今年11月份,失传多年的《毛头花姐》剧本通过石柱镇黄存祥老人整理,经舟山镇老艺人丁寿田和吴淑女的传教,亮相永康市第三届方山柿文化旅游节,唤醒了许多老人的久远记忆。
    省感戏的早期唱腔,为徒歌干唱。不协管弦、众人帮和,以鼓为节的形式,帮腔采用“啊”、“咿”、“哩”等衬字。如其主要唱腔之一的〔毛头腔〕,山野风味很浓。后期吸收侯阳高腔、松阳高腔及乱弹的一些曲牌,并加入笛子等乐器伴奏,丰富了自己的唱腔。
    省感戏的剧目,一般有9本,每本都在五六十出以上,能演十个小时。一本戏习称为一箱,其9箱剧目为:“逝女箱”、“狐狸箱”、“撼城箱”、“溺水箱”、“孝子箱”、“团圆箱”、“草集箱”、“精忠箱”、“毛头箱”。现均有收集。
    省感戏虽然带有宗教色彩,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但其基本内容还是有其积极一面的。小小年纪的“毛头”娶回了20岁的“花姐”,故事就从两人身上展开。整个故事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宣扬了自由恋爱。省感戏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曲调,都为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其名录收录于《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