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来源:永康市
日期:2018-10-30 11:11:48
浏览:
永康地处浙江腹地,瓯江、钱塘江分水岭上,素有“鲫鱼背”之称。地扼衢、婺与处、台温通衢,是浙江内地通往浙东南地区的要冲。北至省会杭州市,径距180千米。2007年,市人民政府驻东城街道金城路25号。辖象珠、龙山、石柱、古山、花街、唐先、舟山、前仓、方岩、西溪10个镇,东城、西城、江南、芝英4个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有712个村民委员会,52个居民委员会,212405户、560319人,其中农业人口466607 人。外来流动人口30余万人,人口密度534.15人/平方千米。市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土家族、畲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34个,总人口超千人。
永康以“百工之乡”“五金之都”闻名遐迩。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曾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美国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大陆661个“最佳商业城市”调查中,排名第66位。
(一)
永康以“百工之乡”“五金之都”闻名遐迩。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曾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美国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大陆661个“最佳商业城市”调查中,排名第66位。
(一)
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种植猎渔,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06年)为楚国属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建会稽郡乌伤县,永康地属之。汉因秦制。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地,设置永康县。吴宝鼎元年(266),属东阳郡。晋沿吴制。南朝梁绍泰元年(555),永康为割据浙东的缙州刺史留异的驻地,管辖东阳郡、新安郡,势力达到永嘉、临海、新安等郡。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废缙州,属金华郡。隋开皇九年(589),属吴州。唐为望县,唐武德四年(621),县擢升为丽州,属越州总管府,徙县治于县城之北。武德八年(625)废丽州,复称县。武周天授二年(691),析县西部置武义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又析县之东部、南部,置缙云县。此后至南宋均属婺州。宋代为紧县。元代为上县,属婺州路。自明至清属金华府。1912年,属金华道。1927 年,直属浙江省。1932 年起,先后属第六、第四、第八行政督察区。1939年2月,县东北翠峰、五美、盘峰三乡划归大盘山区(磐安县前身)。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一度迁方岩(1938年1月~1942年5月),永康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属金华专区。1958年10月,撤武义县,其行政区域划归永康。1961 年10月,析原武义县域,重建武义县。1978 年后,永康属金华地区。1985年6月,归金华市管辖。1992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
永康地质构造属华夏陆台,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上侏罗纪磨石山群火山岩,分布于永康盆地周围,组成中低山丘陵,除少量地段局部出露外,其他广泛出露。上覆下白垩统馆头组,为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大都为朝川组红层,其上为方岩组沙砾岩,出露于盆地的东南一带。第三系玄武岩则零星分布于盆地中。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华溪、南溪、永康江和永康至武义县桐琴公路两侧,形成于1.2|亿年前,地质史上称为早白垩世。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仙霞山脉余脉从东北和东南延伸人境,连绵起伏。中、西部丘陵土埠广布。境内最大河流永康江汇南溪、华溪、李溪、酥溪等大小支流38条,构成树枝状水系,将中部河谷平原与四周丘陵山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东、北、南三面向中西部倾斜下降的开口式盆地。盆地内部地势低平,有各类水利工程,供水量2.6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9万公顷,现已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标准农田7667公顷,是主要产粮区。地势最高处在东部与磐安、缙云交界处的黄寮尖,海拔930米;最低处在西城街道夏作,海拔72米。丘陵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72%,平原占土地面积的20.3%,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永康矿产以萤石最为丰富,为全国重点储藏区之一;另有沸石、高岭土、珍珠岩、黄铁矿、钴矿、石油、沥青及金、银、铜、锌、铅等,不少矿产具有开发前景。永康是浙江中部的生物基因库。境内野猪、野兔、山狗、白猸、九江狸、香狸猫、黄雀、八哥、野鸭、鹧鸪等兽类鸟类成群出没;豺、狼、豹、野山羊、穿山甲和几近绝迹的鹿、糜、水獭、杜鹃等兽鸟时有所见。据1998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有林地56.27千公顷,森林蓄积量148.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9%。有林木品种(包括竹类)近百种。珍贵树种有银杏、紫楠、金钱松、榧树、花榈木、马褂木、桤木、青冈、黄檀等;用材林有马尾松、杉木、香樟、青冈等四十余种;经济林有银杏、油桐、柑橘、杨梅等35种;竹类有毛竹、雷竹、紫竹、桃丝竹等25种;名木古树有9科22属39种1008株。坑里的古柏,金坑的银杏,箬岭下的榧树,方岩山顶的母子樟等树龄均约千年。有药用植物资源千余种,观赏植物200余种。1998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永康市为林区市。2007年完成造林18公顷,零星植树20万株,幼林面积204公顷,封山育林1689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45年的23.65%上升到53.4%。林业部授予永康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随后又被评为全国林业百佳县(市)。
(二)
(二)
永康社会经济经历四个时期:自建置至宋元,是封闭式的小农工经济;自明清至民国,是农业与手工业经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结构并存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949 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3724万元,其中农业3600万元,工业124万元,人均134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9万元,人均消费支出19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康人民艰苦创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面进行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生产力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2.3%的速度稳步增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搞人民公社、“大跃进”,刮“共产风”,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又遇三年自然灾害,工业总产值年递减2.7%,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三年中农业总产值递增12.8%。“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停滞不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总产值年均递增仅3.4%。1976 年后,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回升到15.3%。1981 年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建立土地承包责任制,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工厂、商店实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7.55亿元,人均收入1565元,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1988年,永康经济开始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后的初期发展阶段。1990年前为完成“七五”计划时期,由于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控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经济后续力量。这个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1991~1992 年是永康撤县设市交替时期,中共永康市委、市人民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对外开放,重点抓好“依靠科技,强农兴工,开发旅游”,发展国内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取得重大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991年为18.2%,1992年为38.2%。1993~1995 年,按照“锐意改革、发挥优势、强化基础,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狠抓落实,加强“一优二高”农业的开发,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得以快速健康发展。这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34.5%。1996年“九五”计划后,促“两转”,快发展,做到“重点启动,全面推进”,抓好城镇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活小,招商引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近年经济发展满负荷情况下,地区经济总产值仍然年均增长17.9%。到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73.9亿元,人均1.4万元,折合1689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60元。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测算排序,永康综合排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列第90位,2001年进入第70位,2003年列第47位。2005年度地区生产总值153.9亿元,人均GDP3433美元,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46位,比2000年前移44位,列为全省10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区)之一。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5亿美元,总量位于金华各县市第二位,人均GDP达4988美元。
(三)
永康人多田少,农业受到束缚。宋代前,农民守着少量土地打拼,农业生产产量低,收成少。为了谋生,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明代开始,每年有无数农民挑起行担,背井离乡,串村走户,打铜打铁走四方,足迹遍及全国城乡,远及边疆海岛。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仍然基础薄弱、生产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经过土地改革,1952年粮食总产量8.14万吨,人均332千克,基本实现自给。1958 年搞“大跃进”“共产风”和“一平二调”,粮食产量徘徊在7万吨左右。1962 年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农业生产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发展。1966年粮食总产量12.04万吨,人均366千克。“文化大革命”中,农村经济徘徊不前。1976年人均产粮降到345千克。1981 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84年粮食总产量21.61万吨,人均491.5千克,比1976年增长52.9%。1988年粮食总产量18.14万吨,油料570吨,水果7678吨,水产1200吨,生猪存栏16.79万头,农业总产值1.42亿元。此后随着农业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确立和发展。2005年,全市建有70公顷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26个,面积近1万公顷。主要有以芝英、桥下为主的目前全省最大的700公顷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石柱为主的1400公顷早熟西瓜基地;以新店、八字墙、黄岗为主的1000公顷早熟蜜柑基地;以永祥为主的700公顷杨梅和1340公顷笋竹两用基地;以中山、枫林一带为主的50万羽土鸡饲养基地。此外还培育了一批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同时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土地流转面积3070公顷,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到142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万头畜(禽)养殖场7个,贩销大户(组织)206个,形成了种、养、加工、销售同步发展的格局。2007年,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农林牧副渔产值8.07亿元,是1988年的5.68倍。第一期粮食自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农村小康指标通过浙江省考核,小康市目标基本实现。
永康五金源远流长,汉代已产铜弩机;晋代产铁剑;唐代方岩有人招募铁匠打制菜刀、剪刀和锄头,设铺出售;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有永康工匠,打制刀、斧、剑、锤等兵器;清代永康铁匠已能打制用于火铳的无缝枪管;民国时期永康工匠程汝贤在北伐军中发明连射机枪,曾获中山银质奖,后又造出小火轮,令军界瞠目结舌。“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是长期以来永康工匠走南闯北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前,永康五金以制作锉刀、菜刀、剪刀、刨刀为主,凭借“四刀”闯天下。改革开放后,五金产业跳出小打小闹的圈子,纷纷设厂办公司,至1988年,全县有五金工业企业7457家,职工6.4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47家,集体企业(包括乡办企业)680家,私营企业4982家,联营企业1749家。工业总产值8.58亿元。1995 年五金工业从业人员达17万人,五金机械产品7000多个,其中60多种产品出口创汇。至2001年,城镇43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的有37家,另有30家挂牌集体企业回归私营企业队伍。外来企业、外省市到永康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也不断增多。21世纪初,永康被列为“浙江省五金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在全力建好6000平方千米五金科技工业园的同时,又利用非耕地1000公顷建成10个重点工业区。全市形成较为合理的五金科技工业园、重点工业区、工业小区的布局。2005年中共永康市委、市人民政府实施“五十百工程”,即培育5家“航母”企业,10家主导产业的“小巨人”企业,100家科技型“领头羊”企业,以区域为特色,更好地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五金产品形成电动工具、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厨房用具、不锈钢制品、防盗门、电动车、汽摩配件八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动工具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和出口量的1/4和1/3,是国内最大的电动工具出口基地;金属冶炼铸造、金属压延等产销量在全国市场占主导地位;衡器,案秤、台秤、磅秤及其零配件占国内市场60%;小家电种类齐全,电动剃须刀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曾作国礼赠送各国元首。永康是全国农用车辆产销大市,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出口创汇在近十年连续名列全国手拖行业第一;防盗门产销占全国总量的70%,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防盗门生产基地。2005 年,工业增加值95.42亿元,出口交货值135亿元。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1.39亿元,占全市GDP的6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9家,亿元以上企业90家。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国家出口免检商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8个。全市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外向度进一步提高。以五金产业为特色的永康工业已打造成产品个性十足、品种花色多样、门类涵盖面广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
永康商品贸易兴盛,集市交易活跃。民国时期全县有集市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有商业、集体商业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家相应政策出台,个体、私营商业蓬勃发展。为解决民间五金产业普遍存在的“小、散、低”等问题,永康市人民政府创建了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人走向外地兴办市场,先后在广西凭祥、江西宜春、南昌、重庆、江苏南京、安徽合肥和上海等10多个城市建成专业市场,投资总额数十亿元。大多数市场规模、批零贸易在当地都颇具影响力。1992年,有商贸个私企业和经营户1.03万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亿元,比1988年2.77亿增长48.4%。1996年10月6~8日,首次举办五金产品博览会,参展参会10万余人次,成交额5.69亿元,出口额1720万美元,科技项目转让285个。从1999年开始,博览会全称改为中国五金博览会。经过一年的发展,五金城市场占地64公顷,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拥有一期、二期两个市场群体,营业店铺3000余家,经营数万种五金产品,市场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进场交易客商两万余人次,日货物流量超千吨,市场成交额每年以20%的速度攀升。2007年,举办第十二届中国五金博览会,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家企业商家参展参会,成交额68.7亿元。通过“中国科技五金城”“中国五金博览会”“今日五金”三大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使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一起发展。三大网站已有17万家五金企业加盟 ,日均访问量50万人次。全年市场交易额300.65亿元,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五金专业市场。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8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餐饮业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他行业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到61个,其中专业市场21个。全市有四星级市场1个,三星级市场2个,二星级市场3个,省级重点市场1个,省级区域性重点市场1个,全国百强市场2个。
永康外贸经济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8年,全市出口交货值人民币4048万元。1999年,自营出口额8380万美元,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利用外资945万美元。2001 年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人民币34.47亿元,与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出口额呈高速增长态势。2004 年,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人民币109.8 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97万美元。中国商品迪拜分拨中心成功营运,加快了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步伐。2007 年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实际利用外资5037万美元。全市有自营出口业务企业690家,产品出口18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3家企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名列金华市出口百强。49家企业在境外设有办事处。
(四)
北宋崇宁五年(1106),在县治西侧唐代先圣庙故址设儒学。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成立学习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使弟子入学。明洪武十七年(1384),开设医学。除了官设县学外,宋代有龙川、五峰、正源等书院,明代有仰屏、善林、来学、松豁、灵岩等书院,清代有绿野、鹤庭、西园、灵洞、昌明、从公、松涛、育英、培文、培风等书院。此外还有大塘沿的步扬、象珠的东书、古山的崇正、胡库的崇本等书院。元、明、清设社学、阴阳学、医学,最多的是私垫。光绪二十七年(1901),县城创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浙江省师范学堂永康传习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有高等小学堂4所、学生229人,两等小学堂8所、学生394人,初等小学堂19所、学生642人。此外,还有程氏、李氏、崇本等初等、两等小学堂59所。
民国开始,学堂改称学校。民国元年(1912)创办永康私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后改为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同年秋,创办永康县立中学校。1940年春,创办永康私立卉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实行三年一贯制,半工半读。1948年,创办浙东聋哑学校。至1949年,全县有小学316所,初中3所,在校生1.26万人,教职工9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康各类教育向工农兵开门,创办工农职业中学,发展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人学创造了条件。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343所,小学406所,初中45所,高中11所,教职员工43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3%。进入21世纪,为优化教育资源.,对教育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全市撒并小学83所,初中20所。2005年,全市有初中19所,小学71所,幼儿园195所,在校学生9.96万人。普通高校高职类上线人数3348人,上线率74.4%。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通过了省实验教学县(市)的验收,高中段教育普及率85.52%。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各类示范学校28所,省级教育强镇2个,金华市级教育强镇7个。市明珠学校被教育部定为“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永康为省级教育强市,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中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全市有各类学校265所,教职工9352人,在校生11.28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入学率、初中巩固率都达到100%。
永康人运用科学技术的历史较早。唐代,永康工匠已掌握开采铜矿和冶炼铸铜技术,从事打铜、打锡,制作铜镜、铜釜、铜勺、铜碗、铜鼎、镴台、镴壶等
生活日用品。宋、元、明时期,永康“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织布裁衣、铜露(浇铸)、多鬻技于他乡”。1946年县内采用小施氮肥增施灰肥防治稻热病3333.33余公顷,以排水防治麦黄锈病666.67公顷,减轻了病害,取得实效,获得浙江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广。据1947年调查,手艺工匠门类不下百余种。当时的科技应用多为市民自发行动,多应用于制造手工业工具、农具和生活用品。1949年,汽车业职工改装汽车,用木炭发生气代替汽油做燃料,节约开支,受到省、地有关部门表扬。1956年6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各区普遍建立农、林、特产、畜牧等综合性的技术推广站。到1987年,全县建立县属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39个,区、乡镇、村专业技术协会197个,参加各类组织的科技人员1.27万人。2000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市人民政府出台《永康市专利申请与实施奖励办法》拨出5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创新科技成果。2001年,市人民政府出台《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全市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改项目投资24.5亿元,技改项目171项。其中有54个列入国家级、省级项目,实现了国际专利零突破,市人民政府发放科技进步奖金420万元。2005年,列入年度科技项目128项,专利授权730项,专利累计3678项,其中拥有国外专利50项,各级科技成果奖29项。浙江铁牛集团研发生产出国内领先的小型休闲车,轰动国内外业界,获得政府奖励2100万元。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兴建7500平方米检测综合大楼,浙江省电动工具、防盗门、五金产品3个省级检测中心在永康挂牌成立。2007年,科技投入7589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72项,其中国家级122项,省级216项,地市级39项,永康市级40项。年度专利1516项。各类科技人员8610人,其中高级559人,中级3351人。科技部授予永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的称号。
生活日用品。宋、元、明时期,永康“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织布裁衣、铜露(浇铸)、多鬻技于他乡”。1946年县内采用小施氮肥增施灰肥防治稻热病3333.33余公顷,以排水防治麦黄锈病666.67公顷,减轻了病害,取得实效,获得浙江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广。据1947年调查,手艺工匠门类不下百余种。当时的科技应用多为市民自发行动,多应用于制造手工业工具、农具和生活用品。1949年,汽车业职工改装汽车,用木炭发生气代替汽油做燃料,节约开支,受到省、地有关部门表扬。1956年6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各区普遍建立农、林、特产、畜牧等综合性的技术推广站。到1987年,全县建立县属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39个,区、乡镇、村专业技术协会197个,参加各类组织的科技人员1.27万人。2000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市人民政府出台《永康市专利申请与实施奖励办法》拨出5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创新科技成果。2001年,市人民政府出台《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全市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改项目投资24.5亿元,技改项目171项。其中有54个列入国家级、省级项目,实现了国际专利零突破,市人民政府发放科技进步奖金420万元。2005年,列入年度科技项目128项,专利授权730项,专利累计3678项,其中拥有国外专利50项,各级科技成果奖29项。浙江铁牛集团研发生产出国内领先的小型休闲车,轰动国内外业界,获得政府奖励2100万元。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兴建7500平方米检测综合大楼,浙江省电动工具、防盗门、五金产品3个省级检测中心在永康挂牌成立。2007年,科技投入7589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72项,其中国家级122项,省级216项,地市级39项,永康市级40项。年度专利1516项。各类科技人员8610人,其中高级559人,中级3351人。科技部授予永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的称号。
永康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唐代已有唱白滑稽的永康鼓词。元末明初,有劝人反省、导人归正的地方剧种醒感戏出现并流传至今。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的诗词感情激越,政论气势纵横。明代有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加封翰林院学士榜眼程文德的“六章”学说。清代有工诗才女吴宗爱。民国时期有书画名家应均,胡也纳的公鸡、程铿的人物、李懋康的花鸟、徐石麓的山水、程远松的竹兰等也都各具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发展很快。1986 年,开始编排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并不断创新,1992年在沈阳举办的国际秧歌节、天津市举办的国际友好城市节中荣获国家级艺术大赛6个大奖,后又获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银奖。1997 年6月,受文化部指派,代表中国赴法国参加第二十五届桑特世界民间艺术节,享誉世界。1998 年10月,永康“九狮图”首次参加“98金华金秋旅游周”民间艺术展,一举舞出国门。21世纪初开始,由工人农民唱主角的草根文化发展加快,拱瑞杨梅节、唐先葡萄节、新楼黄柿节、后吴农民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节、方岩庙会等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越办越热闹。“今日永康”全国摄影艺术大赛影响广泛。全国许多名演员汇聚的“同一首歌——永康大型演唱会”誉满全国。城区已通过浙江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2007 年,全市有市文化馆1个、文化站16个、市级电影院2个、市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14个,藏书33.2万册,表演艺术团体4个,有文化市场8大类,经营单位602家。
旧时永康民间治病主要靠中医中草药。民国初年,西医西药开始在永康基督教教徒中传播。1928 年春,县城开设济生医院,以西医诊治疾病。1930年,开设济康医院,推行新法接生。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医务处、省卫生院、省立宁波仁济医院、省陆军第一辅助医院、陆军66医院等先后迁驻永康(这些医疗单位于1942年随民国浙江省政府迁往浙南),西医影响日益扩大。1938 年,县抗日自卫后援委员会成立临时救护医院,为首家公办医疗机构。1940 年1月民国永康县政府卫生院成立。1942年原浙江省陆军第一辅助医院军医萧幼雄开设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城乡设有西医院(所)29家。1953年12月,县人民政府设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966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普建合作医疗站(室)。1970 年,在古山建县第二人民医院。1975年,在城郊建造永康县精神病防治院。各厂、矿、学校、机关、场圃先后建立医务室。1988年4月经全省随机抽样,永康被列为“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县(市)之一。1994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考核验收,提前6年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1995年,荣获“浙江省卫生先进城市”称号。1999年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市医疗急救中心,对危重病人抢救加人全市“110”联网。2004年7月,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开始实施,当年参保37.34万人。2005 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48个,床位1487张。城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9万人,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率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0.72万人,参保率90%。2007 年,全市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25个,经登记在册的单位医务室、私人诊所475家。从业卫生人员1986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2人。住院床位1690张。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38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2.73万人,参保率91.24%,参保基金收入5255.79万元。
以健身、娱乐为宗旨的永康各种民间体育活动源远流长。舞龙灯迎台阁、耍狮子、打罗汉等一向为人们所喜爱,尤以打罗汉为盛。明代民间就有罗汉班组织,每班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每年七八月组织练习刀、枪、剑、棍、拳等武术,八九月方岩庙会期间,上方岩的罗汉班有100多个,故有“武术之乡”之称。自宋至清,永康有武进士9人,武举人129 人。清末,新学兴起,近代体育项目设立,学校始设体育课。民国时期学堂开设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群众体育大多为自发性的民间传统活动。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57年,有体育协会22个,会员1万多人,篮球队100多支。1960年创办永康县小体校。1983 年12月,优秀运动员徐惊雷代表中国体操队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体操比赛,夺得个人全能高低杠、平衡木三项冠军。同年,花川乡被评为浙江省体育之乡,柯凤元家被评为“全国体育之家”。同年11月,农民楼兰亭开始自费骑
自行车旅行全国,历经4年2个月,破国内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纪录。1988年9月,华东六省一市健美操比赛在永康举行。运动员曾杰获得健美操全场冠军和70公斤级冠军,并在以后的健美操邀请赛、分区赛和全国赛中先后获得冠军11次,赢得“浙江省健美先生”的美称。1990 年4月,舟山农民楼兰亭在“世界地球日”当天开始环球长跑。郑加利在参加“中国电视吉尼斯无终点倒跑耐力赛”中夺得冠军,载入中国电视吉尼斯纪录。1994 年,方岩创办第一个武术馆。1998 年,全市全民健身体育辅导站发展到87个,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组织12个。2005年,发行体育彩票2700万元。2007 年,各镇、区、街道及各学校都建起设施完善的体育场所,市区建起体育中心。全市有全民健身中心25个,室外健身公园广场35个,体育场馆3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老年体协16个,全民健身辅导站146个。
(五)
永康素有“文化名邦”盛誉。迄今发现的古窑址就有30多处,其中赵店窑坛、姚塘古窑址被收入《中国古瓷史》一书,在北宋瓷窑分布图中注有永康宋窑坛窑址标志。已出土的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七件古瓷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深受专家赞赏。1981年4月,刘英烈士墓被列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5月,县人民政府公布张鼎祥等25位烈士墓、西津桥、五峰书院、瑶坛窑址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6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田浩教授到永康参观陈亮墓和五峰书院石洞。1996年在西山头村老婆塘山1米多深处发掘出恐龙蛋7枚。2000年,在环城西路西侧的霞里山出土恐龙腿骨化石和当时全国最大的松化石。2004年在五金科技工业园第三期工地上发掘出一座古墓,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特有。说明永康在建县前,已经出现了具有封建社会特征的农耕文化和殷实人家。2007年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文物保护点173处,馆藏文物2013件。主要文保单位有:西津桥,系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全长163米,始建于顺治初年(约1648);五峰书院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南宋著名学者陈亮、朱熹、吕东莱曾在此著书立说;广慈寺,原名大悲寺,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是浙东著名古刹之一;龙虎塔和凤凰塔始建于五代(907~960),历来是人们游览和举行宗教文化活动胜地;后吴明清古建筑是永康至今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明清时期的祠堂、厅等建筑10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
永康山川秀丽,遗踪胜迹比比皆是。方岩风景区是较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奇葩,有方岩山、五峰、南岩、石鼓寮、灵山湖、刘英烈士陵园、五指岩、太平湖等八大景区,面积92平方千米。方岩山景区以雄、奇、竣、险著称。海拔384米,方圆约3000平方米,平地突兀,四壁如削,故名方岩。五峰景区以鸡鸣峰、桃花峰、覆釜峰、瀑布峰、固厚峰环拱奇峰而得名。由寿山门进入坑谷,三面峰岩如削,沿途景观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万趣园、一泻春秋、龙湫瀑、羊角天、重楼、五峰书院等20多处。抗战期间,书院洞府是浙江省政府机关的办公重地。南岩景区的胡公文化城,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石鼓寮景区山石峥嵘,泉瀑溅玉,绝壁丹霞,蔚为壮观。德清寺、卧佛寺等随洞而建,依岩为顶,不施椽瓦,形成了独特的石洞寺庙建筑群。“方岩居中,游遍浙东”,永康境内有国家级、金华市级、永康市级风景名胜区各一处,旅游区面积152.8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九分之一。永康除名山方岩外,还有名城——中国科技五金城,名园——科技工业园,名都——黄帝南都,名街——明清一条街,名村——以古建筑驰名的后吴村。
永康代有名臣 、名人,爱国爱民精神代代相传。北宋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体恤百姓疾苦,为民奏免丁税的胡则:有为欧阳修《新五代史》作注,为世代史家称颂的徐无党。 南宋有力主抗金,提倡“事功”的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有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签书枢密院事林大中;有爱憎分明、善言进谏的少师应孟明。元代有以文章闻名、为人慷慨的吴思齐;有博学多才,史称“三胡”之一的翰林院修撰胡长孺。明代有踵门师事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受人器重的尚宝司丞应典;被誉为清正名臣、一代儒士的榜眼程文德。清代有“筑十万卷楼,啸吟其中”,多方搜集乡邦散佚文献,汇编出版《金华丛书》的胡凤丹;有继承父志,编著《金华经籍志》和《续金华丛书》的举人胡宗懋。清末民国时期,有编纂光绪《永康县志》,被誉为“八婺书橱”的潘树棠;有画擅墨兰、书工行草,名震沪杭的书画家应均;有工艺精巧,名扬皖、赣、浙三省的铁匠程钟炉;有手艺精湛、发明创造甚多,曾获孙中山银质奖章的程汝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热爱儿童、舍身救人的模范青年团员吴振东等等。
永康辈出英雄,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宋宣和年间,方腊义军攻占婺州,永康陈十四、霍成富等揭竿响应。元至元年间,县民陈巽四及吕重二、杨元六等先后起义。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义勇陈百二身先士卒,率众迎战,境赖以安。清道光九年(1829),四乡村镇贫民自发组织花子会,与封建政权作斗争。清末沈荣卿创建龙华会,吕公望参加光复活动,为建立民国作出努力。五四运动时,永康中学、永康女师学生组织爱国会,声援北京,抵制日货。1927年7月,中共永康临时县委成立。此后,永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29年8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成立。翌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在方山口成立,有战士1500多人,在永康、缙云一带开展游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员颜金元、徐老驮和俞慕耕的发动下,组成抗口队伍,与日伪展开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应飞为首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游击健儿英勇战斗,为解放永康、建立人民政权作出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康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县人民捐献战斗机1架、高射炮1门,1477名热血儿女赴朝参战(其中女兵8人)。在抗美援朝,保卫祖国,捍卫革命政权,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安定,建设祖国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光荣献身革命的烈士。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光照人间。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