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永康建县。相传三国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久治不愈,乘三马系九铃来上浦乡(当时属乌伤县地)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单立为县,赐名为“永康”。南朝曾设缙州,唐武德间擢升为丽州。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民国浙江省会。1992年8月18日,撤县设市。
第一节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永康地域已有人类活动。上古时代永康地属古扬州。夏、商、周属越地。春秋属越国。战国(约公元前306年)为楚国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建会稽郡乌伤县,永康地域属之。汉袭秦制。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吴宝鼎元年(266),析会稽郡西部为东阳郡,永康属之。此后历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永康归属变化不大,或归郡、州,或归府、路,均属今金华地,只是名称有所更改。废府置道,永康属金华道。1927年废道制,永康直属浙江省。1932年在金华设第六行政督察区,1935年8月在兰溪设第四行政督察区,1948年改第四行政督察区为第八行政督察区(署治在义乌),永康先后分别属之。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辖区承旧,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金华专区)。1978年后,属金华地区。1985年6月,归金华市管辖。1992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永康撤县建市,由浙江省直辖,行政委托金华市代管。自此,永康县跻身国家市级建制的行列,结束1747年县建制的历史。至2007年永康市建置延续。建置隶属沿革
时代 | 纪年 | 公元 | 沿革 | 备注 | |||||
省级 | 地区级 | 县级 | |||||||
三国吴 | 赤乌八年 | 245 | 会稽郡 | -- | 永康县 | 吴始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 | |||
宝鼎元年 | 266 | -- | 东阳郡 | 吴宝鼎元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永康属之 | |||||
晋 | -- | 265~420 | -- | 沿用吴制 | |||||
南 朝 | 宋 | -- | 420~479 | 东扬州 | -- | ||||
齐 | -- | 479~502 | 扬州 | -- | |||||
梁 | 绍泰二年 | 556 | 缙州 | 梁绍泰二年,在永康设缙州。永康县属缙州之东阳郡 | |||||
陈 | 天嘉三年 | 562 | 东扬州 | 金华郡 | 废缙州,旋改金华郡 | ||||
隋 | 开皇元年 | 581 | 吴州 |
| 隋文帝破陈,统一中国。辖区改为吴州 | ||||
开皇九年 | 589 | -- | 婺州 | 废东阳郡,置婺州,省永康县入吴宁,寻复置县 | |||||
大业三年 | 607 | -- | 东阳郡 | 废婺州复东阳郡 | |||||
唐 | 武德四年 | 621 | 江南 东道
| 婺州 | 丽州 | 永康擢升为丽州,改县治在县城北 | |||
武德八年 | 625 | 永康县 | 丽州废,复称永康县 | ||||||
武周天授二年 | 691 | 析县西境,设置武义县 | |||||||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 | 696 | 析县东南境,置缙云县 | |||||||
天宝元年 | 742 | 东阳郡 | 改婺州为东阳郡 | ||||||
乾元元年 | 758 | 婺州 | 改东阳郡为婺州 | ||||||
五代吴越国 | 天宝元年 | 908 | 武胜军节度使 | -- | |||||
宋 | 淳化元年 | 990 | 两浙东路 | 婺州 保宁军 | -- | ||||
元 | 至元十三年 | 1276 | 江浙行省 | 婺州路 | 婺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 | ||||
至正十八年 | 1358 | 宁越府 | 据《明史·地理志》:明太祖戊戌年(即元至正十八年),时朱元璋未称帝,太祖克金华,称宁越府 | ||||||
至正二十年 | 1360 | 金华府 | -- | ||||||
明 | 成化七年 | 1471 | 浙江布政使司 | 自此金华府领八县: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 | |||||
清 | 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 | 1644~1911 | 浙江省 | -- | |||||
中 华 民 国 | 民国元年 | 1912 | 金华道 | 金、衢、严三府地置金华道 | |||||
民国16年 | 1927 | -- | 废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 ||||||
民国21年 | 1932 | 行政督察第六区
| 公署驻金华 | ||||||
民国28年 | 1939 | 浙江省 | 析永康县东北部的第七区(旧孝义乡)辖境置磐安县 | ||||||
民国27年至31年 | 1938.1~1942.5 | 第四专区 | 永康县 | 抗日期间,浙江省政府迁方岩办公,永康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 | |||||
民国36年 | 1947 | 第八专区 | 八区署治在义乌,永康属之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民国38年 | 1949.5.8 | 金华专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四师解放永康,不久成立永康县人民政府 | |||||
夏历丙申年 | 1956 | 县西桐琴划归武义,东阳西坞村划入永康县 | |||||||
夏历戊戌年 | 1958 | 撤销宣平县,并入武义、丽水两县;同年10月,又撤去武义县并入永康县 | |||||||
夏历庚子年 | 1960 | 武义县茭道大队深塘、胡宅垄两生产队划入倪宅公社大屋大队,南仓生产队划入倪宅公社八字墙大队 | |||||||
夏历辛丑年 | 1961.10 | 又析出原武义(宣平)县地,重置武义县,并将董村乡大部分划入武义县 | |||||||
夏历庚戌年 | 1970 | 金华地区 | -- | ||||||
夏历乙丑年 | 1985 | -- | |||||||
夏历壬申年 | 1992.8.18 | 永康撤县建市 |
附:永康建县由来
据《浙江通史·秦汉六朝》载:东汉时吴越社会稳定,人口逐渐发展,地广人稀状况开始改变。孙吴在原来汉朝统治所不及或统治十分薄弱的丘陵山区(地),相继增置新县。
永康盆地和武义北部盆地(原属永康)在先秦时期,人口聚落主要分布在今永康江——武义江干线及永康江的主要支流华溪、武义江的主要支流熟溪两岸。从东往西,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存),都离华溪——永康江——武义江的干流很近,但又不紧靠干流,大多在干流的支流上。表明当时人民尚未有抵御干流洪涝灾害的能力,农业的开垦局限于支流的冲积地带。同时已发现的遗址分布面积不及金衢盆地东部同时期的遗址,亦不及与永康盆地毗邻的南马盆地同时期的遗址。其分布,先秦时期的越人是通过南马盆地向永康盆地—武义北部盆地迁徙发展的。这些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当时聚落分布的特点。由东往西,在华溪上游,有永康市唐先镇九龟山北面山脚祭祀东汉方士赵炳的赵侯殿。在武义江南,武义县桐琴镇发现有东汉墓葬;在武义江西,熟溪南面,熟溪街道发现有东汉墓葬。这些墓葬大多分布在已发现的先秦文化遗址附近。表明在华溪——永康江——武义江狭长冲积平原上,农业的垦殖和聚落的发展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上浦置永康县,是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展开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永康建县。相传三国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久治不愈,乘三马系九铃来上浦乡(当时属乌伤县地)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单立为县,赐名为“永康”。南朝曾设缙州,唐武德间擢升为丽州。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民国浙江省会。1992年8月18日,撤县设市。
第一节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永康地域已有人类活动。上古时代永康地属古扬州。夏、商、周属越地。春秋属越国。战国(约公元前306年)为楚国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建会稽郡乌伤县,永康地域属之。汉袭秦制。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吴宝鼎元年(266),析会稽郡西部为东阳郡,永康属之。此后历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永康归属变化不大,或归郡、州,或归府、路,均属今金华地,只是名称有所更改。废府置道,永康属金华道。1927年废道制,永康直属浙江省。1932年在金华设第六行政督察区,1935年8月在兰溪设第四行政督察区,1948年改第四行政督察区为第八行政督察区(署治在义乌),永康先后分别属之。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辖区承旧,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金华专区)。1978年后,属金华地区。1985年6月,归金华市管辖。1992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永康撤县建市,由浙江省直辖,行政委托金华市代管。自此,永康县跻身国家市级建制的行列,结束1747年县建制的历史。至2007年永康市建置延续。建置隶属沿革
时代 | 纪年 | 公元 | 沿革 | 备注 | |||||
省级 | 地区级 | 县级 | |||||||
三国吴 | 赤乌八年 | 245 | 会稽郡 | -- | 永康县 | 吴始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 | |||
宝鼎元年 | 266 | -- | 东阳郡 | 吴宝鼎元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永康属之 | |||||
晋 | -- | 265~420 | -- | 沿用吴制 | |||||
南 朝 | 宋 | -- | 420~479 | 东扬州 | -- | ||||
齐 | -- | 479~502 | 扬州 | -- | |||||
梁 | 绍泰二年 | 556 | 缙州 | 梁绍泰二年,在永康设缙州。永康县属缙州之东阳郡 | |||||
陈 | 天嘉三年 | 562 | 东扬州 | 金华郡 | 废缙州,旋改金华郡 | ||||
隋 | 开皇元年 | 581 | 吴州 |
| 隋文帝破陈,统一中国。辖区改为吴州 | ||||
开皇九年 | 589 | -- | 婺州 | 废东阳郡,置婺州,省永康县入吴宁,寻复置县 | |||||
大业三年 | 607 | -- | 东阳郡 | 废婺州复东阳郡 | |||||
唐 | 武德四年 | 621 | 江南 东道
| 婺州 | 丽州 | 永康擢升为丽州,改县治在县城北 | |||
武德八年 | 625 | 永康县 | 丽州废,复称永康县 | ||||||
武周天授二年 | 691 | 析县西境,设置武义县 | |||||||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 | 696 | 析县东南境,置缙云县 | |||||||
天宝元年 | 742 | 东阳郡 | 改婺州为东阳郡 | ||||||
乾元元年 | 758 | 婺州 | 改东阳郡为婺州 | ||||||
五代吴越国 | 天宝元年 | 908 | 武胜军节度使 | -- | |||||
宋 | 淳化元年 | 990 | 两浙东路 | 婺州 保宁军 | -- | ||||
元 | 至元十三年 | 1276 | 江浙行省 | 婺州路 | 婺州路属浙东道宣慰司 | ||||
至正十八年 | 1358 | 宁越府 | 据《明史·地理志》:明太祖戊戌年(即元至正十八年),时朱元璋未称帝,太祖克金华,称宁越府 | ||||||
至正二十年 | 1360 | 金华府 | -- | ||||||
明 | 成化七年 | 1471 | 浙江布政使司 | 自此金华府领八县: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 | |||||
清 | 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 | 1644~1911 | 浙江省 | -- | |||||
中 华 民 国 | 民国元年 | 1912 | 金华道 | 金、衢、严三府地置金华道 | |||||
民国16年 | 1927 | -- | 废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 ||||||
民国21年 | 1932 | 行政督察第六区
| 公署驻金华 | ||||||
民国28年 | 1939 | 浙江省 | 析永康县东北部的第七区(旧孝义乡)辖境置磐安县 | ||||||
民国27年至31年 | 1938.1~1942.5 | 第四专区 | 永康县 | 抗日期间,浙江省政府迁方岩办公,永康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 | |||||
民国36年 | 1947 | 第八专区 | 八区署治在义乌,永康属之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民国38年 | 1949.5.8 | 金华专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十四师解放永康,不久成立永康县人民政府 | |||||
夏历丙申年 | 1956 | 县西桐琴划归武义,东阳西坞村划入永康县 | |||||||
夏历戊戌年 | 1958 | 撤销宣平县,并入武义、丽水两县;同年10月,又撤去武义县并入永康县 | |||||||
夏历庚子年 | 1960 | 武义县茭道大队深塘、胡宅垄两生产队划入倪宅公社大屋大队,南仓生产队划入倪宅公社八字墙大队 | |||||||
夏历辛丑年 | 1961.10 | 又析出原武义(宣平)县地,重置武义县,并将董村乡大部分划入武义县 | |||||||
夏历庚戌年 | 1970 | 金华地区 | -- | ||||||
夏历乙丑年 | 1985 | -- | |||||||
夏历壬申年 | 1992.8.18 | 永康撤县建市 |
附:永康建县由来
据《浙江通史·秦汉六朝》载:东汉时吴越社会稳定,人口逐渐发展,地广人稀状况开始改变。孙吴在原来汉朝统治所不及或统治十分薄弱的丘陵山区(地),相继增置新县。
永康盆地和武义北部盆地(原属永康)在先秦时期,人口聚落主要分布在今永康江——武义江干线及永康江的主要支流华溪、武义江的主要支流熟溪两岸。从东往西,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存),都离华溪——永康江——武义江的干流很近,但又不紧靠干流,大多在干流的支流上。表明当时人民尚未有抵御干流洪涝灾害的能力,农业的开垦局限于支流的冲积地带。同时已发现的遗址分布面积不及金衢盆地东部同时期的遗址,亦不及与永康盆地毗邻的南马盆地同时期的遗址。其分布,先秦时期的越人是通过南马盆地向永康盆地—武义北部盆地迁徙发展的。这些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当时聚落分布的特点。由东往西,在华溪上游,有永康市唐先镇九龟山北面山脚祭祀东汉方士赵炳的赵侯殿。在武义江南,武义县桐琴镇发现有东汉墓葬;在武义江西,熟溪南面,熟溪街道发现有东汉墓葬。这些墓葬大多分布在已发现的先秦文化遗址附近。表明在华溪——永康江——武义江狭长冲积平原上,农业的垦殖和聚落的发展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上浦置永康县,是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