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辖域变迁
县市辖域,伴随着国家行政区划体制的运行而形成。永康历史上常有辖域析出、划入、归并、变迁等事,辖域面积、县境边界也屡有变更。
三国东吴赤乌八年永康建县时,辖域范围虽无明确文字记载,但定位在原乌伤县南界上浦乡地区,范围大约今武义县东北部,缙云县西北部,磐安县西南部和现永康全境地域。南朝梁绍泰二年(556)至陈天嘉二年(561
),在永康置缙州,其辖域范围为东阳、信安两郡,相当于今金华市和衢州市所辖地区,后扩大到今温州、台州和丽水所辖范围及淳安、建德、桐庐等县。唐武德四年(621),永康县擢升为丽州,辖永康和缙云两县,其辖域略大于永康初始建县的范围。武周天授二年(691),析西部置武义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又析东南部置缙云县,永康辖域状似火腿形,故有“长长永康”之称。明代中后期,据正德《永康县志》载,县境东西宽265里,南北长100里。其四至:“东至台州府仙居县240里,以马鬃岭为界,自界至仙居县40里;西至武义县界25里,以桐琴西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0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界45里,以黄碧封堠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北至义乌县界55里,以杳岭为界,自界至义乌县97里;东南至缙云县界40里,以南岗岭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东北至东阳县界60里,以尚书塘东堠为界,自界至东阳县70里;西南到武义县界40里,以小界岭为界,自界至武义县40里;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以内白东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5里。”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知县沈藻奉令会勘县界,四至为:“东至仙居县治凡280里,抵马鬃岭交界240里,抵洪茂岭缙云县界60里;西至武义县治凡50里,抵杨公桥交界30里;南至缙云县治凡80里,抵黄碧封堠交界45里;北至义乌县治凡152里,抵杳岭及长坞坑交界50余里;东南到缙云县界40里,地名南岗岭;西南到武义县界25里,地名桐琴;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地名驮塘;东北到东阳县界60里,地名四路口。”清光绪年间《永康县志》载,全县面积为1116.54平方千米。此县境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1928年,县政府对全县面积进行清丈实测,定为212.43余万亩。1939年2月,浙江省政府将县东北翠峰、五美、盘峰三乡划归大盘山区(磐安县前身)管辖,3月勘定永康县与大盘山区以八盘岭头为界,全县面积为151.74万亩。永康县境形状与现状大致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1年,县行政区划曾进行过多次调整。永康县域面积、局部区域以及个别村庄、所在地段、边界方位、界桩位置、形状、边界线路及长度,镇、村行政归属等随之发生变迁。1956年1月桐琴包括和平、桐三、桐联、上宅、孙宅、姚产6个村划入武义县,计耕地288.67公顷。10月东阳县西坞村划归永康,计耕地38.2公顷。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原武义县(包括宣平)行政区域并入永康,全县面积为25.63万公顷。1961年10月武义析出重置武义县。同年11月,永康将八字墙大队董村生产队划入武义县,有耕地108.67公顷。此时县境四至为:东起棠溪乡后岗头村,西至八字墙陈弄坑村白云岩洞,东西长约45千米;南起新店乡扫帚坑乌岩洞,北至中山乡下位村枫坑岭,南北宽约38千米,面积1049平方千米。自县城计,东至磐安县界32.5千米,以棠溪乡后岗头将山为界,自界距磐安县城12.5千米。东南至缙云县界20千米,以舟山乡马关村为界,自界距缙云县城18.5千米。南至缙云县界16千米,以新店乡扫帚坑村乌岩洞岗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5千米。西至武义63.5千米,以大屋乡杨公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0千米。西北至武义县界19千米,以八字墙乡陈弄坑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7千米。西北至义乌县界23千米,以中山乡下位村枫坑岭为界,自界距义乌县城22.5千米。东北至东阳县界26千米,以中山乡长川村为界,自界距东阳县城19.5千米。此后至2007年县(市)辖域范围、面积、形状等未变。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展开
第二节辖域变迁
县市辖域,伴随着国家行政区划体制的运行而形成。永康历史上常有辖域析出、划入、归并、变迁等事,辖域面积、县境边界也屡有变更。
三国东吴赤乌八年永康建县时,辖域范围虽无明确文字记载,但定位在原乌伤县南界上浦乡地区,范围大约今武义县东北部,缙云县西北部,磐安县西南部和现永康全境地域。南朝梁绍泰二年(556)至陈天嘉二年(561
),在永康置缙州,其辖域范围为东阳、信安两郡,相当于今金华市和衢州市所辖地区,后扩大到今温州、台州和丽水所辖范围及淳安、建德、桐庐等县。唐武德四年(621),永康县擢升为丽州,辖永康和缙云两县,其辖域略大于永康初始建县的范围。武周天授二年(691),析西部置武义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又析东南部置缙云县,永康辖域状似火腿形,故有“长长永康”之称。明代中后期,据正德《永康县志》载,县境东西宽265里,南北长100里。其四至:“东至台州府仙居县240里,以马鬃岭为界,自界至仙居县40里;西至武义县界25里,以桐琴西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0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界45里,以黄碧封堠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北至义乌县界55里,以杳岭为界,自界至义乌县97里;东南至缙云县界40里,以南岗岭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东北至东阳县界60里,以尚书塘东堠为界,自界至东阳县70里;西南到武义县界40里,以小界岭为界,自界至武义县40里;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以内白东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5里。”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知县沈藻奉令会勘县界,四至为:“东至仙居县治凡280里,抵马鬃岭交界240里,抵洪茂岭缙云县界60里;西至武义县治凡50里,抵杨公桥交界30里;南至缙云县治凡80里,抵黄碧封堠交界45里;北至义乌县治凡152里,抵杳岭及长坞坑交界50余里;东南到缙云县界40里,地名南岗岭;西南到武义县界25里,地名桐琴;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地名驮塘;东北到东阳县界60里,地名四路口。”清光绪年间《永康县志》载,全县面积为1116.54平方千米。此县境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1928年,县政府对全县面积进行清丈实测,定为212.43余万亩。1939年2月,浙江省政府将县东北翠峰、五美、盘峰三乡划归大盘山区(磐安县前身)管辖,3月勘定永康县与大盘山区以八盘岭头为界,全县面积为151.74万亩。永康县境形状与现状大致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1年,县行政区划曾进行过多次调整。永康县域面积、局部区域以及个别村庄、所在地段、边界方位、界桩位置、形状、边界线路及长度,镇、村行政归属等随之发生变迁。1956年1月桐琴包括和平、桐三、桐联、上宅、孙宅、姚产6个村划入武义县,计耕地288.67公顷。10月东阳县西坞村划归永康,计耕地38.2公顷。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原武义县(包括宣平)行政区域并入永康,全县面积为25.63万公顷。1961年10月武义析出重置武义县。同年11月,永康将八字墙大队董村生产队划入武义县,有耕地108.67公顷。此时县境四至为:东起棠溪乡后岗头村,西至八字墙陈弄坑村白云岩洞,东西长约45千米;南起新店乡扫帚坑乌岩洞,北至中山乡下位村枫坑岭,南北宽约38千米,面积1049平方千米。自县城计,东至磐安县界32.5千米,以棠溪乡后岗头将山为界,自界距磐安县城12.5千米。东南至缙云县界20千米,以舟山乡马关村为界,自界距缙云县城18.5千米。南至缙云县界16千米,以新店乡扫帚坑村乌岩洞岗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5千米。西至武义63.5千米,以大屋乡杨公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0千米。西北至武义县界19千米,以八字墙乡陈弄坑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7千米。西北至义乌县界23千米,以中山乡下位村枫坑岭为界,自界距义乌县城22.5千米。东北至东阳县界26千米,以中山乡长川村为界,自界距东阳县城19.5千米。此后至2007年县(市)辖域范围、面积、形状等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