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2日 星期四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永康 > 史说永康 > 永康史志
第二节 县城
来源:永康市
日期:2018-12-28 15:36:00
浏览:

第二节县城

永康县城“在华溪之阳,北枕垲壤,南挹白云峰,东带华溪,西襟霞里山地。本在万山丛中,至此衍为平原,而群山四面环之。其形胜轩豁伟特,真一都会也”。据清光绪《永康县志·县治考》略云:双溪指华溪与南溪。两溪汇合于县治之南。垲壤意为高地,县城北多丘阜,地势较高,其著名者,一为“万安山”,一为“松石山”。白云峰即白云山,山在县治之南,“时有白云缭绕其上”,故名。霞里山即西后山,山皆积石而成,逶迤东抱,南傅于华溪,为县治右卫之第一关,人以其岩石肞?,与水相击,又名“水攻山”。

一、城池

古时,县治建有高厚牢固之城墙。唐武德四年(621),永康升为州治,县衙为州府驻地,城北钟楼山建有钟楼,永宁街有鼓楼。

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县城周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吴赤乌八年筑。宋嘉定(应是嘉泰)壬戌拓之,周三里三十步。门七:东曰华溪,曰迎春,曰东城,曰迎曦;西曰西津、曰由义、曰望京。嘉泰间,东曰迎恩、南曰观风、北曰永安。后渐湮没。元至元十三年(1276)环筑以墙。后皆夷为平壤,错于民居,无复故迹矣。”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朱露创建东西两门,叠石为楼,东门曰在德(后改名迎曦),西曰多助(后改名承恩)。清道光十一年(1831)东街创建一门,知县裘荣甲题其上曰“望升”。道光二十三年(1843)于迎曦门左建望春门。民国时,尚存以下城门:东有望春门、迎曦门;南有文明门;北有永安门;西有迎恩门、丽金门;东北有望升门。其中迎曦、望春、望升门上均设有城楼。后因街道拓宽等原因,城门陆续拆除,已无遗迹。城门的名称,随时代变更,多数仍沿袭下来。各门坐落位置大体如下:

迎曦门,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位于永宁街与山川坛(今和平桥东)连接处。城门向东南,门外有桥曰永宁桥,又名小花桥。桥东为山川坛,桥西为永宁街(现胜利街南侧“市第一购物中心”至“华联商厦”地段)。

望春门,位于山川坛(建设银行大楼一带)东头。

望升门,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东街尽头,木建构城门。

永安门,又称北门,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前,现永康中学东北侧。20世纪30年代前仍保存完好。城门东北两边用青石砖块叠成,拱门朝北。城门中间为单层木梁结构,上覆椽瓦,无城楼。纵深约5米,通道约3米,两旁设有木凳。1933年金武永公路通车,永安门外成了汽车码头。不久永安门因道路拓宽拆除。

丽金门,西街与虹霓巷交接处。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筑简陋,砖砌城墙,规模较小,上有屋瓦无城楼。北靠烈妇祠(吴绛雪纪念祠),拱门上嵌青石,道光时有永康县丞、著名书法家吴廷康隶书“丽金门”三字。

承恩门,丽金门外,又名“迎恩门”。其西30余米有“接官亭”,又名“三里亭”,在今西山头下牟店村。

由义门,武义巷与虹霓巷交叉处,属由义坊,故名。

文明门,俗称南门,地处旧学宫(即孔庙)前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属今步行街一期地段南端。抗战时期,南门宽约4米,纵深约5米,无木门。门内西边有石级可通城门顶部,其上平坦,城门两边各有两间房基,有条石叠砌墙体。

近圣门,因近孔庙,故名。位于今胜利街西,新华书店地段。

西津门,西津桥北头。

以上古城门均在20世纪30~60年代,因街道加宽或视古建筑为“四旧”而拆除。21世纪初,为传承文脉留下古城印记,市政府在旧城改造中,于原南门处修建数米城墙,又在武义巷西头重建了一座由义门。

二、城区

永康旧城有“二街九巷十六坊”之说,惟各志所载诸坊巷街语焉不详,而其中多数只载坊巷名,无释文者也不少。经查阅有关资料,实地稽核,城内诸坊巷街的称谓、含义及有关典故述下:

古坊 古代城区里巷分片设坊,其名来自当地,后逐渐消失,主要有以下几处。

状元坊,县衙(今时代广场)东北一百五十步东街一带,因宋陈亮大魁,故名。

北镇坊,距县衙北一百七十步有北镇庙,故名。庙祀胡公(胡则),即今永康中学大门口南侧10余米,原粮机厂。

迎恩坊,距县衙西北一百八十步,旧有迎恩门,故名。

由义坊,距县衙西北八十步,通武义县,故又称武义巷,曾分大由义坊、小由义坊。相传元代李步安发粟赈灾有功,故名“由义”。坊主庙(本保殿)在五福弄五福祠内。

丛桂坊,距县衙西北四十步,其地段是北宋端拱进士、兵部侍郎胡则故居。胡家“一门三桂”(古代谓科举登第为攀桂、折桂)故名“丛桂坊”。

训化坊,距县衙西四十步,坊主庙在孔庙西侧(今步行街一期北侧)。

宣明坊,距县衙西三十步,因“宣明楼”得名。明嘉靖《永康县志》载:“宣明楼,县治西三十步府公馆偏西,毁于火。”坊主庙在孔庙(旧县城拆建前的县文化馆)东侧。

皇华坊,距县衙西北三十步,老邮电局对面(今南龙广场东门一带)。

儒效坊,距县衙北六十步,原胡店巷一带,坊主庙在胡店巷正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曾设东方红招待所。

泽民坊,距县衙东北一百步,坊主庙在原凉风桥巷(后易名健康巷)东头骑街楼上,曾分大泽民坊和小泽民坊。

古丽坊,距县衙东北四十步,原桃花巷东头(今时代广场东北角)。唐武德四年至武德八年(621~625),永康县曾称丽州,其地古有桃花洞,上建浮花亭,景色妍丽,故名。

仁沿坊,含仁政坊与沿河坊。地处仁政桥(今和平大桥)以西,沿华溪,故称仁沿坊。古为永康县署,民国时期称沿城坊,坊主庙在原中西药房(今时代广场东南角)后面。

龙泉坊,在山川坛(今第一购物中心一带),以坊内有龙泉井得名。

河东坊,地处华溪之东,又名河头。坊主庙在今吕祺五公祠门前的下西塘之上首。

柏山坊,因境内有柏山殿得名。殿在牟店村北面,1949年后废。

东库坊,在今东库村一带,故名。

街路 历史上,旧城主要街道有南北长街直通东西长街,呈丁字形。路面狭窄,中间长方条石,两旁铺砌鹅卵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街道除南北长街、东西长街外,还有溪下街、东街、西街和学前路。

南北长街,时建有四牌楼。民国时期一度命名为中正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解放街。历史上曾从北西南分段称永安街、松石街、义民街、桃源街。桃源街南段,街西有店铺,街东为一片白色粉墙,俗呼“白粉墙外”,乃县监狱的外墙。大司巷口向北一段称为上街,下一段称白粉墙外。1960年在“丁”字街口建跃进台,1982年拆除后成为十字街。街路宽12米。

东西长街,东至许码头,西接学前路。旧时以永宁桥和仁政桥(今和平桥)为界,东段称山川坛,中段称永宁街,西段称县前街,古时有民谚“山川坛讨勿县前信”。民国时期曾称中山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胜利街,路宽12~20米。

溪下街,东起学前路(今步行街中段),西至西津桥头,全长214米,宽4~8米,地处华溪下游,故名。街两旁有糖烟酒、铁店、理发等店铺,还有解放小学。旧城改造时均已拆除,建成龙川西路。

东街,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是去东库的主要通道,故称东街。全长170米,宽2~3米。古称乌伤巷,建有赵侯祠、孝义会馆。

西街,东通解放街,西至西门溪桥头,与东街相对。原是通城西及金华的古道,两旁有人民小学、永康中学、徐氏职校等,全长370米。

学前路,北起胜利街(今步行街北段),南至溪下街(今步行街中段)。地处原学宫前侧,旧分内学前、外学前,全长112米,宽6~8米。内设有玻璃工艺厂,什货、水产供销公司,建材门市部等。

巷弄 旧时城区巷道较多,网络较密,具体方位如下:

马坊巷,“县治南,通天溪(华溪)”,后称华溪沿。

马站巷,在马坊巷之西。据光绪《永康县志》载:“马站一所,旧在县治南马坊巷,岁久废。”

沿城巷,“自浙东道门左,直通古丽坊内”,即今沿城,已拆除。

太平巷,地处山川坛,域内有太平池,旧城改造时拆除。

万安巷,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旧有催生殿,原名催生殿巷,后改为民生巷,1969年改称节育巷。巷东头原有催生娘娘殿、上封寺(已废)。全长192米,面积537.5平方米。

石灰巷,东通解放街,北与西街相接。据传原名夕晖巷,后称石灰巷,全长160米。

上大雅巷,东通解放街,西至虹霓巷,全长210米。西街徐姓分为风、雅、颂三房,雅房子孙居多,此巷处北端,故称上大雅巷。

下大雅巷,东通解放街,北与上大雅巷相接。巷处南端,故称下大雅巷,全长98米,面积69平方米。

灯塔巷,西通解放街,东转向南与健康巷相连,原名婺宿巷,因旧时巷口有婺宿宫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灯塔巷。全长139米,内有灯塔塘沿。

工农巷,东通解放街,西至虹霓巷。原为楼姓聚居之所,旧名楼店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巷内建有工人宿舍,故名工农巷。全长220米,面积711平方米。

劳动巷,又名兴福巷,东通解放街,西转向北与工农巷相连。是一条不直通的小巷。全长120米,面积854平方米。

健康巷,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巷内设有人民医院(住院部),故名健康巷。此巷原名梁风桥巷,以巷口有梁风桥得名。全长220米,面积786平方米。

当店巷,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与武义巷相对,早年当店多设此故名。全长150米。

三眼井巷,东通建设路,西折北与当店巷相连。巷东端有一口三眼井,故名。全长52米,面积208平方米。

武义巷,东通解放街,西至和让桥头。旧为通往武义要道,故名。早年巷内有由义坊,又名由义巷。全长370米。巷内徐震二公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福弄,北通武义巷,南至三多巷。弄内有五福祠,故名。全长60米。

三多巷,东通解放街,西至虹霓巷。以旧时流行的祝颂词三多(多福、多寿、多子孙)为巷名。全长190米。

胡店巷,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早年巷内多胡姓居住,故名。全长110米。

上天门,东通解放街,西折北与下天门相接。

下天门,东通解放街,西折与上天门相接。全长124米。

十八曲,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因巷多弯曲,故名。全长107米。

桃花巷,西通解放街,东至建设路。巷东头临华溪,古有桃花洞而得名。旧名衙后巷,全长112米,今已拆除。

大司巷,东通解放街,西至大司巷小学门口。因明兵部侍郎王崇在巷内建有大司马府,故名。原物资局、县府招待所、公安局、检察院均设此巷内。巷内有天门里。全长260米,面积1084平方米。已拆迁。

学门里,东通解放街,成角尺形转南通胜利街。地处学宫附近,故称学门里。内有电影院。古棂星巷即学西弄,全长110米。已拆除。

县前巷,北通胜利街,南与华溪沿相接。位于旧县署前面,故名,又名龙须巷,以形似得名。全长50米,已拆除。

万泰巷,北通胜利街(今和平桥头西),南至华溪沿。早年巷口有“万泰”南货店,故名。全长80米,已拆除。

华溪沿,东与万泰巷相对,西至溪下街。地处华溪沿,故名。清康熙《永康县志》载:华溪驿在城西南隅,距儒学外三十步。全长218米。

井头巷,学前东侧,巷口有井,故名。全长64米,已拆除。

沿城,南通胜利街,北至桃花巷口。旧有沿城巷。全长171米,已拆除。

河头溪沿,南通胜利街,北至后溪桥(三眼井桥)头。全长274米,面积1096平方米,今拆除。

南溪沿,北通胜利街,南折东至许码头。临南溪,故名,已拆除。

卢埠塘沿,南通胜利街,北转东与前花园相接。相传这里早期设过船埠头,名曰卢埠。境内有卢埠塘,故名。临街有小花桥,又名永宁桥。巷长174米,已拆除。

虹霓巷,地处城西,北通西街,南至大司巷,与解放街并行,境内旧有虹霓太祖殿,故名。全长472米。

和让桥头,地处武义巷西,现紫微公园西侧。俗名和尚桥。全长240米。

紫微塘沿,东通虹霓巷,南连学西一弄,北接和让桥头。原为明嘉靖王麓泉(王崇)的花园,紫微塘系园中一景。全长162米,已建成紫微公园。

西津桥头,东通溪下街,北接学西一弄。因地处西津桥头而得名,全长140米,已拆除。

汽车码头,今九铃路立交桥北端,西起周塘,东至原东站东西桥头,地处城北。20世纪80年代拆迁。汽车码头一弄,成U字形,两头向北,朝330国道(九铃路),全长140米,今已拆除。

解放街东弄,西通解放街,东折南与东街相连,全长174米。

解放街西弄,东通解放街,西转北通汽车站码头。其旁旧有小营盘,据说是太平天国时期驻军之地,境内有九华寺,全长36米。

后塘滩,地处西街后面,多池塘,早年村民建屋塘滩,故名。

学西一弄,在学前西面,南与学西二弄相接,北至紫微塘沿,全长282米,已拆除。

学西二弄,东通学前路,西与西津桥头相对,全长272米,已拆除。

杨楼里,相传为杨、楼二姓所居,故名,已拆除。

大明堂,南通胜利街,北与前花园相接。早年境内有大明堂,故名。全长114米,已拆除。

胜利街北弄,在胜利街北侧,全长96米,已拆除。

许码头,西通胜利街,东至铃川路。相传早年居民多姓许,并设过水码头,故名。全长339米。

会馆 清末至1949年解放前,城内有会馆6个:

兴安会馆(福建会馆),址在解放小学(已拆),由福建莆田、仙游、闽侯、浦城等县在永经营建烟、荔枝、桂圆、南北杂货的商人集资建造。前后三进两明堂,两庑厢楼房多间,后进正中供奉太妃(妈祖)娘娘,故又称太妃宫。

绍兴会馆(越郡公所),由旧绍兴府及宁海等地在永康经营布业的商人捐资建造。内供奉夏禹神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县工人俱乐部。

徽州会馆(新安会馆),址在华溪村委会驻地。由安徽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石棣、太平、绩溪、旌德、宁国等县商民筹资建成,在永经商以开设当铺、古董店、估衣店居多。

台州会馆(赤城公所),1912年建于建设路西侧。由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太平(现三门)六县商民组建。每年春秋两季聚集六县同乡联络乡谊。其左右厢房,曾赁租黄岩、仙居两县盐商合股开设康泰官盐铺,出售台盐,又称老盐铺。

兰溪会馆,址在原紫微苑(公安局内)。由兰溪在永开设药店的商民捐资建造。内供奉神农氏。

孝义会馆,址设原东街(环城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对面)。有楼房一幢,前后七开间,由孝义乡(今属磐安)乡民建造。

上述会馆在20世纪末旧城改造中已全部拆除。

三、城镇

永康县城建镇,始于辛亥革命(1911)后,据县档案馆《永康县乡镇变化概况》记载,1935年5月设上丽、中丽、下丽三镇,此后多次更改。各镇政区沿革范围如下:

上丽镇,北起老汽车码头(今九铃立交桥北),南至衙后巷,又名桃花巷(今时代广场北端)和大司巷。

中丽镇,北起衙后巷、大司巷,南至华溪沿、溪下街(今步行街),东隔仁政桥(今和平大桥)与下丽镇相望。

下丽镇,在仁政桥以东,包括永宁街、山川坛(今胜利街东段)、河东(今河头村及丽州商城)等地段。

1939年5月撤销三镇,改置松石、华溪二镇。

松石镇,辖区相当于上丽镇范围,因境内的松石山、松石亭得名。

华溪镇,包括原中丽镇与下丽镇,因华溪得名。

1946年10月松石、华溪两镇合并改称古丽镇。

古丽镇,取永康在古代曾是丽州之意。辖区相当于当时整个县城,东至九铃东路和丽州中路,南隔永康江,西至紫微路,北至九铃西路。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县城行政区划沿用民国设置。1950年8月为便于土地改革,将古丽镇划分为人民、解放、民主三镇。

人民镇,相当于民国时期上丽镇所辖范围。北至今永康中学以西和九铃立交桥及以东,南至今时代广场、大司巷小学、紫微公园及以北地段。

解放镇,相当于民国时期中丽镇所辖范围。北起今时代广场,东隔和平桥和三江广场,西至步行街第三期一带。

民主镇,相当于民国时期下丽镇所辖范围。北隔和平桥、三眼井桥、商城桥和东库桥,东南至许码头、龙川公园地段。

1956年3月将人民、解放、民主三镇合并为城关镇。

城关镇,辖区略大于民国末时的古丽镇。至1987年,全镇有东街、西街、虹霓、大司、桃花、西津、华溪、民丰、河头、周塘、下园朱、东库、应店13个行政村;桃花、东库、河头、东街、西街、周塘、虹霓、大司、民丰、华溪、西津、永拖12个居委会。面积12.35平方千米,人口3.512万人。

1992年10月,永康撤县设市,城关镇并入新建置的古丽镇,改称城中街道办事处。

1956~2007年城区行政村建置沿革

村名

1956~1957

1958~1960

1961~1984

1985

备注

东 街

万安高级社

东街生产队

东街大队

东街村

 

西 街

幸福社

幸福生产队

人民大队

西街村

1981年称西街大队

虹 霓

联丰社

联丰生产队

虹霓大队

虹霓村

1981年称红卫大队

大 司

金星高级社

大司生产队

大司大队

大司村

 

西 津

增丰高级社

学西生产队

增丰大队

西津村

1981年称西津大队

华 溪

挺进高级社

华溪生产队

华溪大队

华溪村

 

民 丰

民丰社

民丰生产队

民丰大队

民丰社

 

河 头

农丰社

农丰生产队

农丰大队

河头村

1981年称河头大队

桃 花

青春社

桃花生产队

桃花大队

桃花村

 

东 库

永东社

跃进生产队

东库大队

东库村

 

应 店

和合社

属跃进生产队

属东库大队

应店村

1968年称朝阳大队

1981年称应店大队

周 塘

五联社

五联生产队

周塘大队

周塘村

 

下园朱

崇本社

属学西生产队

下园朱大队

下园朱村

 

附:古城十景

《永城八景》《十景》历代所指各有异同。清初以诗人徐友范所写的“永城八景”诗为依托,历200余年。民初先贤吕公望也写了一组《华溪八景》诗。两者所指景点,多处已经变化。徐诗写的“永城八景”为:“桃溪锦浪”“云峰晴翠”“松石化云”“石城罗碧”“西津秋月”“南浦春烟”“霞山锦树”“仙坛灵石”。吕诗写的“华溪八景”为:“东郭望春”“西津晚渡”“万安疏钟”“双溪流月”“桃洞浮花”“松石招云”“古塔斜阳”“白云晴雪”。又有人把徐友范的“霞山锦树”和童燧的“华溪钓隐”与“八景”统称为“十景”。近代十景虽有变迁,但遗址犹存。1978年以来,新增的景点景观与日俱增,使古城更加展现现代的山水辉煌映衬。

古塔斜阳 龙虎塔位居城西永康江出水口西侧龙虎山顶,始建于吴越天宝年间(约908~923),圯于清咸丰年间。原塔7层,高90鲁尺合25米。底层直径18鲁尺合5米。砌石基础,砖砌塔体,内有砖砌塔梯可登顶层,塔顶安置陶制塔刹。1999年9月重建,为9层,高45.9米,塔体直径为9.9米,塔台占地279平方米。塔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砌塔体,飞檐翘角,雕塑72只龙头脊兽,有扶梯直上顶层。可鸟瞰丽州全城和市郊各名山,如白云、石城诸胜。塔顶置青铜铸造塔刹,由3级铜制弥勒座和7层小铜塔组成。铜塔高4.59米,由8条铜绶(链)加以固定,飞檐翘角下悬挂铜风铃72只。顶层龙虎塔钟,青铜铸造,重529千克,高1.49米,钟径90厘米,形体古朴,音色洪亮,钟体镌铸有《重建龙虎塔纪略》,刻有《铭文》:“万物之灵,生命不息。博学多才,淡泊明志。贡己恕人,浩然正气。富贵毋淫,贫贱不移。非吾所有,厘毫莫取。排困解纷,乐善好施。社稷安危,舍生取义。金声玉振,顶天立地。”塔门门额撰“龙虎塔”三字。

凤凰塔位居市区西南永康江出水口南侧龟山上。与龙虎塔同时建成,俗名下塔。原塔7层,高90鲁尺,砖石混合结构,历500余年,首圯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经重建后复圯于1933年。1997年复由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同年8月,经永康市人民政府批准,筹集民资重建。1998年6月破土动工,翌年9月完工。层次、高低与龙虎塔一致,为钢砼混合与青石砌筑结构,每层四周建有阳台走廊,塔体12层附建塔台大厅,建筑面积为379平方米,宽敞宏伟,飞檐翘角,重檐斗拱,梁柱间饰蝴蝶木和马腿,雕刻精细,古朴典雅。门额有“凤凰塔”三字。塔顶塔刹大小结构均与龙虎塔近似。只是铜钟铸镌文字内容不同。除铸有凤凰塔钟钟名、《纪略》外,还铸刻反映永康历史文化渊源的长148字的楹联一副。宝严寺、龟山公园建成后,成为城郊旅游休闲胜地之一。

东郭望春 原在山川坛望春门城楼东。望春门拆除后,此景往东移至望春桥。此地北有龙川公园、双股金钗,南有江滨南苑东路休闲绿地长廊。清末民初先贤吕公望写有《东郭望春》诗。望春桥长198米,宽37米,上下立交的跨江大桥,车水马龙,游人川流不息。

双溪流月 位处华溪与南溪汇合口西北侧,为古下浮桥西头。20世纪以来,随着老城改造和沿江绿化带的设置,特别是紫微坝建成蓄水后,“双溪流月”景观已经再现。紫微坝工程竣工后,形成了“双溪合璧,微波不惊”的独特景观。

西津晚渡 在城区西南方,华溪、南溪汇流下游。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此处建成西津桥,上覆桥屋58间。传说长度堪称当时全国廊桥之最。历200多年沧桑,屡毁屡建,仍保持砌石为墩,架木为梁,上覆桥屋的廊桥结构,为古桥建筑瑰宝。1989年进行大修复原,并增加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和书法泰斗沙孟海题写的匾额,为当年的“西津晚渡”增添了新的光彩。

桃洞浮花 位处桃花巷口,正一道院(道堂)以东,华溪西岸峭壁之下,洞北原建有骑路亭,名“浮花亭”。据清光绪《永康县志》载:“常有桃花数斛从洞中浮出”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水电局在洞背建造办公楼时,洞口已遭破坏。吕公望曾赋《桃洞浮花》诗。位于桃花洞西侧高坡上的正一道院,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原是全市道教徒的聚会地和道教协会所在地,已拆除。

松石招云 松石亭位于松石山下延真观前,建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民国时期建有松石亭公园。《永康县志》载:延真观建于梁大同元年(535),为唐道士马自然修真处,宋嘉泰年间,邑人在此建松石亭纪念。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受赠友人松化石后,写了一首《二遗诗并序》馈赠友人。自唐以来,永康松石被人们视为奇石、观赏石、吉祥石。大者陈列在官宦富商之家、寺庙和祠宇庭院;小巧玲珑者被文人、墨客置于几案,弥足珍贵,爱不释手。

以松石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松石山、松石亭、松石镇、松石街等。

万安疏钟 万安又名“万案”,山名。位于城北,即原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与丽州商城隔溪相对)及其后面山坡上,坡东南为古上封寺,坡顶为催生娘娘殿所在地。万安山俗称催生殿背。

华溪钓隐 位于后曹桥至华溪桥之间的河段,此间原来水质好,食饵多,鱼儿肥。涨水时又是鱼类洄游的最佳地段,自古以来就成为居民休闲垂钓好去处。明代名臣童隧写有《华溪钓隐》诗而得名。随着紫微坝蓄水,华溪钓隐已再现。

紫微碧波 紫微坝是永康江城区河段上,第一座新型的以水挡水现代水工建筑。坝长124.6米,高2米,蓄水量为34万立方米。南溪至望春桥以上;华溪至丽城桥以上,可形成24.5万平方米的水面景观,改善了城区环境,美化了市容。紫微坝工程将市区各景点连成一线,融为一体,成市区的最佳新景点之一。

龟潭明秀 据清光绪《永康县志》载,龟潭有二处。一是在南溪的石龟潭以西的山崖中,即今戴村前山。石龟潭以西,戴村前山南坡,与御史周登故里近在咫尺。此地山环水合,临江石崖上有一巨石屹立潭边,上浮水面,形态如龟,故名龟潭。庄因潭得名,就在石龟潭峭壁之西。面积百余亩,地数百亩。二是位于塔海村,为南宋名臣林大中(1131~1208)建造的庄园。庄中建筑有“娱乐堂”“藏书精舍”,堂荫相比,颇具规模。有轩名“龟巢”,有亭名“数红”“秀野”,并建有射圃和秋千台。明代叶通曾写有《龟潭庄记》,详细介绍了庄内环境和众多景点。清代诗人王环还写了《龟潭庄诗》。《龟潭庄记》中有“山水相照,衍延明秀,景物历历,实为丽州绝胜之观,盖在是矣”的描写。

  •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

官方微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