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永康 诚信文化 诚信人物故事
胡则史论(一)
发布时间:2023-04-14 来源:永康日报 浏览次数:

“胡则史论”提要

“胡则史论”全文9989字。主旨:胡则从“行担一路,修造一地”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文脉源远流长,胡公精神永放光芒。内容由六个板块组成:正史立传,胡公文化是中国宋韵文化的一扇窗户;德泽天下,胡公文化是中国政德文化的一颗明星;齐家有范,胡公文化是中国家训家风的一面旗帜;赫灵之尊,胡公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典范;则在千秋,胡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公集继世,裨益胡公文化赓续长青一脉相承。本报分三次刊载,籍以此文纪念胡则诞辰1060周年。

胡则(963年-1039年),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库川人。永康第一位进士,太宗赐名,官至权三司使。为官四十七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任计相,历践清要。他献策镇西、整治钱荒、睦邻怀远、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奏免丁钱,忠心为国、赤诚为民、敢于担当。

胡则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逝世后,天子悼之,敕葬杭州西湖龙井源。范仲淹作墓志铭,预言其“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胡则受到历代各朝的封赏,百姓敬仰如神,尊称他为“胡公大帝”,清代有胡公庙三千。毛泽东同志赞评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亘古亘今,日新又新”。胡则与胡公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

正史立传 胡公文化是中国宋韵文化的一扇窗户

胡公画像

《宋史列传》载:“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

胡则是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同道人。宋乾德元年(963年),胡则出生于清贫农家。当时的永康,归属吴越国。“钱氏为国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吴越间儒风几息”。

永康地处浙中丘陵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不能自足,乡人在务农的同时,还要学会一门手艺以谋生。家境贫寒的少年胡则,也不得不加入手艺人的行列,“出外就傅,从师学艺”,开启“工匠行担奔四方,走乡串巷别家园”的模式。

在胡则11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宋太宗秉持“武而立国、文而治国”方略,以科举选拔人才,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只要用功读书,考取功名,都能入朝为官,施展抱负。胡则“购经史,属文辞”,寒窗苦读,27岁时金榜题名。因此,元代黄溍《胡侍郎庙碑阴记》说:“宋初,婺之第进士自公始。”

胡则生于寒门,长于底层。少年时吃苦敬业、好学乐善、守信创新的人生磨炼,给其后来的治学与为官为人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胡则是各勤生业、重义行利的拓路人。胡则力主族中子弟:士农工商,各勤生业,以忠孝仁义为上,以家国为重(《胡氏家训》)。天禧三年(1019年),57岁的胡则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前往琼州按察。当时,有一艘外国商船在此遇险,向大宋求救。胡则即命琼州府贷钱三百万给外商,但遭到不少官员的劝阻,认为外商与我语言不通,而船又没有根,只怕有借无还,风险太大。胡则说:人有难,要相帮;外商向大宋求救,如置之不理,岂是大国应有的风度!他毅然担保,救援外商。

“己而偿所贷如期。”借期快到了,这些外商却没有一点音信。当时,琼州遇旱,百姓饥苦。胡则正写信给永康老家与弟弟胡赈:把田地、家产卖了,买成粮食运来琼州。忽见一群外商来拜见胡则,原来他们就是胡则救助过的那批人。外商跪拜高呼“感谢大宋!感谢胡大人”,返还借贷十倍:三千万!宋真宗获悉大悦,表彰胡则。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他在方岩胡公祠指出:“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在胡公故里永康,在勇立潮头的浙江,素有“义利双行、以义为先”“开放创新、百业兴旺”的情怀与践行。胡则在1000多年前率先实践,是重义行利、天下为公的拓路人。

胡则是果敢笃行、实干兴邦的先行人。胡则内敛沉稳,行胜于言。天圣四年(1026年),他64岁,出任右谏议大夫、知杭州。说起杭州,现在的人们大多会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佳话,杭州的美誉可谓闻名遐迩。可当年胡则看到的杭州却是破旧的房子、穷苦的百姓、沉寂的西湖。原来,由于当时社会积弱,加上杭州有钱塘江,钱江水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胡则到任的第三天,就带上熟悉水务的幕僚与工匠,对钱塘江进行勘察;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就是修筑钱塘江堤。胡则运筹帷幄、务实笃行,得到百姓响应。经过治理,钱塘水患变成水利。胡则此举,也为后来北宋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打下基础,也才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咸淳临安志》有载:当时的杭州百姓已将胡则称为神,并在上龙井为胡则建生祠。

胡则做官做人重情重义,为国为民、实干实功的理念与实践,启蒙与影响了后来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乃至宋韵文化(浙东学派)。有学者研究认为:“一心为公”的胡公文化夯实了宋韵文化的“秩序之韵”;“实干兴邦”的胡公文化影响了宋韵文化的“思辨之韵”;“果敢笃行”的胡公文化奠定了宋韵文化的“匠心之韵”;“开放创新”的胡公文化形塑了宋韵文化的“物质之韵”;“律己利人”的胡公文化涵养了宋韵文化的“清廉之韵”。

青山常在,文脉赓续。胡则逝世100多年后,在吕祖谦、陈亮、叶适、北山四先生等共同努力下,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逐渐发展壮大,影响了浙江800多年的学术格局与精神气韵,历史成就了“浙学源头”。

德泽天下 胡公文化是中国政德文化的一颗明星

胡公文化由胡公政德文化和胡公信仰文化两大基本板块构成。前者是胡公奋斗经历和功德勋业在文化层面的升华,后者是地方神信仰生存状态的文化解读。胡公政德文化是胡公文化的基础、主调与前提,胡公信仰文化是在胡公政德文化基础上的衍射与传导。

所谓政德,亦称官德,是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与政治操守。政德维系着民心,事关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在我国历史上,官德高尚、百姓敬仰的官员不乏其人,而胡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胡公文化是中国政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公政德文化至少有五方面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操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胡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天下百姓对历代官员最基本、最朴素、最重要的官德期盼。

胡则为官47年,始终心系百姓。明道元年(1032年),年已70岁的胡则出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连绵。胡则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他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钱袋。胡则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则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永远免除衢婺两州丁钱。胡则兴奋挥笔,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奏免衢婺丁钱》:“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二)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的信念。真善美、家国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秉正崇善,福民益邦是胡公文化的信念、主题与初心。

天圣三年(1025年),63岁的胡则刚出任福州知州。朝廷拟将福州的庄田提高租米。他体察民情,查明事实,上奏劝阻。朝廷同意不加租,后来又打算将庄田收回变卖,定价又高,百姓激愤。胡则再次上奏,建议降低田值,可他的奏章如石沉大海。胡则第三次上奏,部下力劝。胡则知道,坚持上奏会触怒朝廷,但是他更清楚,庄田是很多佃农养家糊口的支柱。在百姓命运与个人前途面前,胡则毅然选择了前者。“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他手拿乌纱帽,为民请命。胡则舍官身保庄田之举,终引起朝廷重视,下旨其值减半,宽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

(三)爱国为民,勤廉担当的使命。爱国为民,勤廉担当是胡公政德文化的重要体现。

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宜州上报重犯十九人,胡则细阅案卷,疑点隐现,意往当地复核。往宜州山高路远,又逢涨洪水,属下劝阻。胡则认为人命关天,岂可草率。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前往宜州微服私访,重实凭据,确认十九疑犯中有九人属冤假错案,遂予平反。史载:“时有大水,公不虑患,而特往辨之,活者九人焉。”

天圣八年(1030年),68岁的胡则迎来了仕途上最辉煌的时期:他由河北都转运使升为给事中、权三司使。三司使,又称计相,是宋代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山西的解盐,是北宋重要的食盐产地,也是重要的财政来源。当时,解州盐池的盐堆积成山,而百姓却无盐可食。如何解决盐荒?胡则经察访,提出盐制“改官卖为商销”。然而,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下,这个提议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极力反对,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更有人攻讦他是官商勾结。胡则深知官盐官销,实施多年,利益错综复杂,自己又深受丁党之累,一有不慎,就会授人以柄。况且,胡则已经68岁,正常情况下再过两年就退休了,是不是还值得领衔改革?事实是:胡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义无反顾,与盛度、王随一起,再奏《通商五利之法》,言之有据、切中时弊,宋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有市场竞争,盐的价格降了,品质好了,买卖顺了,百姓得益了。而胡则却因改革得罪权贵,一年后从计相贬为知州。盐法改革,是仁宗支持、胡则等主导的北宋立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它冲破了传统观念,使商业得到重视与发展,也启蒙影响了宋代后来的系列改革与文化理念。

(未完待续)

方岩胡公祠

胡公文化   总第115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