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内容/目标 | 举措 | 负责人 |
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学校工作 | 党建工作为立校之魂,教师培养为立校之本,学生活动为立校之源,章程建设为立校之石,教育成果为立校之基。新的一年,我校党总支将深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战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党代会精神,以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抓手,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永康基础教育腾飞。 | (1)内化规章,外化驱动,知行合一 (2)坚定初心,踏实站位,担当职责 (3)活化载体,固本培优,建设队伍 (4)刚性约束,擦亮底色,深度服务 (5)项目导向,丰富特色,培植亮点 (6)凝聚合力,依法治理,确保稳定 | 胡英杰 |
持续做好教师培养工作 | 结合上级文件精神与学校实际,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活动,充实青年教师内涵,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优化创新教师培训形式和内容,融合新课标,新教材,学生心理新样态,优化教师培训成长路线。 | 师训处点面结合,点的绽放,面的铺排,有梯度,有层次地开展教师教学成长研训活动。组织全体青年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内练基本功与外展教学技能相结合,以达成预期效果。 | 胡月园 |
凸显“双减”工作新亮点 | (1)创新“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2)丰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内涵。 (3)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 | 学校将依托教研组,开展常态化作业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结合上级文件精神与学校实际,开展常态化作业设计比赛,形成校本化的作业体系;借助公众号等平台组织开展优秀研究成果展示。 | 夏灵燕 朱应俐 |
加快江南校区前期筹建工作 | 加快大司巷小学教育集团江南校区前期筹建工作,确保2023年9月正式启用。 (1)完成新校园基础建设。 (2)完成校园装饰整体规划,并有序实施。 (3)做好相关设备采购工作。 (4)确定学区划分,阳光招生。 (5)组建教师团队。 | (1)根据教育局招生计划安排,多向沟通,达成江南校区招生班级数及学区划分规划。并在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严格贯彻相关招生精神,合理完成新校区的招生工作。 (2)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正式启用的关键之一,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将统筹考虑学校需求,力争取得教育局更多的支持,并借助总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初步构想以总校输出、人才引进、其他学校教师交流锻炼等形式完成江南校区师资队伍的组建。 (3)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长朋友了解新校区,争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达成“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减轻城区学生入学压力”为目标,让江南校区成为大司巷小学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规划中的新新力量。 | 吕芳华 徐伟华 |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金牌学校 | (1)有序做好健康促进学校金牌学校的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效果,切实做好以视力防控为切入点的各项创建内容。 (2)立足创建工作,以此为契机,将视力防控融入日常工作,将视力保护的观念深根于心,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营造良好的视力保护氛围。
| (1)建设规章制度(评优评先、定期调整座位、关注视力环境、保证课间时间) (2)家校联合护眼(护眼公开信、护眼讲座、护眼打卡) (3)推出护眼妙招(规范眼保健操、强化无接触眼保健操) (4)开展护眼活动(校级、班级、小队) (5)阶段视力监测(学期初、学期末持续监测) (6)创建护眼小队(培训护眼小队深入班级工作)
| 吕丽红 |
进一步强化除险保安工作 | 进一步强化除险保安工作,做实做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模式,有效形成“平安、有序,通畅,”的校园环境。 (1)创建“金华市5A校园” (2)完善“校园周边交通治堵”方案,提升师生在上、下学的安全、有序系数。 (3)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 (1)成立“校级家长委员会” (2)成立学校“安全纠纷调解委员会” (3)继续推行“校园安全十大行动”举措 (4)继续实行学校、家庭、公安、交警,行政执法局五位一体联合安全管控方案 (5)加强班级管理,学生教育 | 孔凌飞 |
进一步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教育实践: (1)设计大司巷小学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2)设计好“大司巷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 (3)落实过程性评价。 | (1)各个教研组讨论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注重综合发展。 (2)教导处探讨多元评价体系。 (3)教导处开发数字赋能,进行过程性评价 | 夏灵燕 夏玲敏 |
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 | 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城乡联盟化、家校社一体化、课堂常态化、课程特色化、实施清单化、评价数字化。 1.预期目标 一级目标: (1)劳动观念的改变 (2)劳动能力的培养 (3)劳动习惯的养成 (4)劳动精神的塑造 二级目标: 身体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学创合一
| (1)科学建构劳动教育体系 (2)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劳动教育 (3)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4)持续组织校外劳动基地的农耕劳动 (5)开展丰富的社会服务性劳动 (6)建立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
| 孔凌飞 夏玲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