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永康 诚信建设万里行 诚信典型
【诚信案例】为了一字承诺 他坚守50多年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金华晚报 浏览次数:

“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他靠的就是刻苦读书,立志奋斗。”近日,东阳75岁的退休老师韦春森,在该市南市街道槐堂村(溪甘)“将军楼”里,为来自三单、佐村、巍山等乡镇的30多名留守儿童上课。暑期伊始,韦春森忙得不亦乐乎,不仅给吴宁供电所等多家爱心暑托班上公益课,为社会组织开设公益研学课堂,还当起了“安安公益辅导班”的班主任。

前段时间,韦春森也是东奔西忙,在东阳市党群服务中心、虎鹿镇、三单乡和磐安县双溪、安文等地开设“赋能家庭教育,助力儿童友好”“寄出人生第一封信”等公益课,还为东阳南马镇留守困境儿童小枫“开小灶”,指导其写作文……

从20多岁走上杏坛,到如今退休后依然情系教育,韦春森说,这源于50多年前的一个承诺。1972年1月,跨出东阳中学大门不久的韦春森背上铺盖,离乡背井来到磐安县深泽乡(当时属东阳)一个叫殿口的小山村里担任“民办教师”。当时,推荐韦春森当老师的楼章法问:“教小孩很苦、很累,这碗饭不太好吃的,你能坚持吗?”韦春森点了点头,回答:“能!”

就是这一个字的承诺,韦春森迄今已执着坚守了50多年。

坚持年年出满勤

殿口村很小,学校就设在村边一个两进的破旧祠堂里。整所学校仅一个复式班(1~3年级),学生也不多,总共不过20来人。全校就韦春森一名老师,里里外外都得靠自己。

“当时我的工资很低,每月才24元(一半国家发,一半村里拿),按时到手的只有12元。生活很节俭,霉干菜是主菜,买点豆腐就算改善生活了。”韦春森说。

那时,韦春森才20来岁,一个城里人到这深山里,不仅水土不服,而且“复式班”教学真的很累,很苦,收入又低。有的亲戚来信约韦春森到江西打工,有朋友约他到四川学镶牙,可是,韦春森一想到自己的承诺,便一一婉言谢绝了。

后来,韦春森考上义乌师范,毕业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又分配在磐安。在磐安,他一待就是18年。直到1990年7月,韦春森才从磐安调回东阳乡下任教初中。

1992年8月31日,韦春森家遭火灾,房屋、家产付之一炬。苦心经营了半辈子的家荡然无存,82岁的母亲病倒了,妻子住院了,孩子吓得魂不守舍,韦春森的心里也在滴血……然而,他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在遭灾的第二天就赶到亭塘中学,坚强地站在讲台上,教学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2009年4月,韦春森于东阳南市街道槐堂中学退休后,又被返聘到吴宁二中任教语文6年。“值得欣慰的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我都能信守承诺,不忘初心,任教以来出满勤,没迟到,没早退。”韦春森骄傲地说。

离开校园依然忙于公益助学

离开了校园,韦春森仍情牵教育,心系孩子。一方面用好手中的笔,讲述公益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累计在省市级媒体发稿4500多篇,逾220万字;一方面为留守困境儿童开展研学活动,发挥余热,为山区学校义务上课、讲学70多场(次),足迹遍及东阳18个乡镇街道。

近两年来,韦春森参与策划筹建公益组织——东阳市叶子帮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担任秘书长。策划并主持了抱团助学活动118场,惠及乡村孩子4000多人次,其中结对跟进帮扶山区和农村孤困孩子336人,助力孩子走出困境。

一路走来,韦春森曾获得浙江省“春蚕奖”、金华市百姓学习之星、东阳市“师德模范”“先进教师”“爱心大使”“最美五老”“东阳好人”等荣誉。

5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一个“能”字的承诺根植于韦春森的心底。“一个承诺,一生执着。” 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