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7392043434/2024-99751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4-01-22 09:56:19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近日,“浙里改”《竞跑者》栏目刊发报道了一批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其中我市固废处置“一件事”改革案例入选。在基层治理中,我市是如何实现固体废物处置全程闭环监管的?有哪些创新性举措?一起来看。 金华市推行固废处置“一件事”改革实现固体废物处置全程闭环监管。 金华市聚焦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难、成本高、监管难等问题,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实施闭环智管、推进综合治理,深化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一件事”改革,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效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水平。目前该应用已关联企业近6万家,累计处置固废倾倒流转事件1571起,固废违法处置案件较2020年下降45%。 1、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工作流程 一是找准问题需求。围绕“生产源头、收集储藏、运输转移、处置末端”等环节,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跟踪分析近5年8890热线投诉、信访举报、违法处罚问题线索,充分听取部门、企业、社会各方意见,归集固废处置问题建议近200条,梳理形成固废处置利用“问题需求清单”。 二是勘定职责边界。围绕问题线索和法律法规规定,由生态环境联合城乡建设、卫健、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逐项勘定固废处置监管、服务、执法职责边界,明确涉及工业、建筑、生活、农业、医疗五大领域12项事项的“责任清单”,每个事项“由谁干、怎么干”一目了然。 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在勘定职责边界基础上,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公安等8家责任部门协同、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1+8+X”协作配合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及时会商争议、联合开展行动,有效推进问题闭环解决。 2、强化流程重塑,实施闭环智管 一是源头预防风险。打通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部门和产废企业数据,全量归集经营主体、贮存体量、产废数量、处置情况等数据,通过4大类12种预警算法,从申报规范、设施规范、贮存规范、转移规范、环境安全五个维度匹配特征、分析行为、三色预警,实现风险感知关口前移。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发送预警信息29万余条。 二是过程智能监控。参照快递寄件模式,将固废运输联单分割为订单和运单,依托AI智能抓拍、物联网、“雪亮工程”等物联传感设备数据实时实地监控固废运输车辆轨迹,实时呈现给企业和监管部门,固废产、运、处三方信息互相确认,有效解决转运过程不明、转运数量不清等问题。 三是线索分类处置。贯通基层智治系统,将固废预警事件纳入基层治理事项清单,依托基层网格力量开展线索收集、核查取证,一般问题线索交办乡镇属地处置,涉嫌违法线索移送执法部门,实现力量精准投放。截至目前,累计查处非法倾倒案件11起,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4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0人。 3、拓展服务链条,推进综合治理 一是打造“键对键”交易平台。参考淘宝、美团、闲鱼等交易平台,搭建固废市场化交易撮合模块“固废超市”,实现固废交易网上报价、网上洽谈、网上签约,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推动固体废物按照市场化规律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上线以来累计在线交易签约超1.1万单。 二是提供“点对点”收运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固废产量小、产生周期不固定、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建立53个“固废收运云仓”,全面覆盖全市小微企业,开展企业固废就近收集、分拣利用,指导产废企业做好固废管理。已累计收运固废5.5万余吨,回收利用1.3万余吨,危险废弃处置成本较2020年下降30%以上。 三是壮大“手牵手”合作队伍。培育形成浙江红狮、浙江凤登、浙江自立等一批固废处置龙头企业,定期组织产处企业开展培训交流、业务磋商,推动固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积极参与固废治理。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