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0026131772/2024-100883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4-03-12 10:28:36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民政、扶贫、救灾/其他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同心"未"爱 “保”驾护航
近年来,永康市不断健全未保工作机制,建强服务队伍,建好关爱保护网,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永康市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机制入选省民政厅“五十百千”工程十个专项试点;未保工作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顺利承办全省首期儿童主任骨干培训会议。
一、完善三个机制,全链条筑牢保障堡垒
一是完善未保关爱机制。以推进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机制为抓手,永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未保工作汇报2次,分管市领导牵头召开未保委全体工作会议2次,个案及专项工作会议10次,相继出台《永康市未成年人个案会商工作指引》等6个制度。二是完善救助架构机制。建立市级未保中心1家、镇(街)未保站14家,组建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村志愿者联动服务的护童队伍5000余人,建成“1+14+N”多元关爱保护机制。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省级社会事务及福利专项资金150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185万元,打造集宣教、学习、娱乐、救助为一体的永康市未保综合性服务阵地,提升未保硬件水平;采用专业社会力量与政府兜底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好三支队伍,全领域凝聚保护力量
一是强化基层工作队伍。每月召开儿童福利工作业务骨干培训、每半年组织开展全市儿童主任培训,不断提升护童队伍专业素养和精准帮扶能力,推动未保工作见行见效。二是引入专业社工队伍。探索社工站、未保站双站融合服务模式,通过社工专业带动、社会组织专业运营、社区志愿者力量补充,实现未保站和社工站阵地共享、资源互通、活动联动,形成立足“2个站点空间”、用好“3个服务力量”、实施“4个护童项目”的“234”服务模式。累计举办活动76场,服务2283人次,成立“联校社工室”1家。三是培育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以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为代表的未保类社会组织8家,通过“政社联动+帮扶实践”,构建“经济、教育、情感、家庭、就业”帮扶体系,走出一条社会组织助力未成年人全生命周期帮扶示范引领之路。2023年,永康市肯纳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以“专业训练+家庭赋能”累计帮扶自闭症儿童783名。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连续3年开展“温暖来敲门 暖冬行动”,累计为2331名困境、留守、流动儿童送上暖冬包;负责人徐美儿荣获全国儿童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三、织好三张网络,全方位实施精准关爱
一是创试点、精管理,织好“监护网”。承接省厅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机制试点,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浙师大团队,在“金保未”专班支持下,形成专业评估工作体系,采用“1+1+1+1”多方协作模式,以儿童参与视角,开展家庭、社区、学校、部门数据专业化评估,精准掌握儿童监护养育状况。累计评估105人次,培训400余人次,专项督导1次。申报民政部及省级课题各1个,争取10月底前出台《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工作指引》。二是讲方法、抓实际,织好“专业网”。永康前期发生2起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盗窃案件,4名流浪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民政、公安、社会组织等部门联动,以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方式,坚持分类救助,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及时联系监护人接领或采用护送返乡方式,劝导其监护人履行职责,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流浪。三是聚合力、广覆盖,织好“关爱网”。发挥本土民营企业发达、热心公益的先天优势,成立“农商行千万教育基金”“群升公益慈善基金”等慈善项目。累计参与企业300余家,设立专项基金23个,捐款4.56亿元,部门、社会力量围绕困境儿童帮扶、校园欺凌处理、行为矫正、心理援助等主题领域开展帮扶服务116场。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