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002613484T/2024-102260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4-05-27 10:06:31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日前,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在芝英千年古城复兴的道路上,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不变的主线。作为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该镇加快推进古祠堂、古民居建筑保护修复与提升利用,融入非遗文化、历史名人、清廉思想等元素,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
目前,位于芝英镇芝英八村澹泉公祠的廉风传承馆正式揭牌开馆。另外,芝英四村清代民居建筑应祖锡故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位于芝英七村清代祠堂褒功祠中的芝英镇名人馆也即将正式与游客见面,以千年文化之“火”助力千年古城之“活”。
5月10日,市纪委监委和芝英镇联合打造的廉风传承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市首个以本土勤廉家风为依托建设的廉洁文化教育新阵地。
古代,芝英地区各家族对家族规范尤为重视,将其视为关系家族兴衰的首要事务。清中期芝英应氏名儒应正禄在所著《芝英应氏先型录》一书中强调:“治家以礼法为先,余所见闾右抚万金之产者多矣,不再传家而败落者何哉,家法不修,子孙无所循故也!”
其中,应氏家风家训文化历史最为深厚,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
2023年初,芝英镇党委、政府在市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我市首家廉风传承馆和清风街巷,打造廉洁教育新阵地新坐标,构建沉浸式学廉育廉模式。
廉风传承馆占地约800平方米,由芝英缘起(应氏家规由来介绍)、应氏诵廉(应氏名人)、百祠不语(祠堂文化)、匠心铭廉(非遗文化)、现代廉制(清廉单元)、学习体验、警示教育、文创展示等多个区块组成,集家风家训展示、传承、教育、警示功能于一体,以图文展板、视频动画、声光电互动设备等多种形式进行布展,让游客在应氏家风家训文化浸润下,沉浸式体验芝英千年古城的发展历程,通过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将前人遗训、教诲等记录下来,更好地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芝英镇还同步打造清风街巷,将人文底蕴深厚的古祠堂纳入其中形成“廉风圈”,并在沿线布置了廉洁文化打卡点,让游客在漫步古城时“触景生廉”。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在应祖锡故居,在不改变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陈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展示丰富而璀璨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用文化盘活出了新的生机。
在外面看,保存完好的应祖锡故居古典韵味十分浓厚;走入其中,现代化展览技术与古建筑完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部,按照内容的不同,每个房间被设计成单独的小展厅。观众进入时,展厅内的灯光及多媒体设备会自动开启,观众走后则自动关闭。“我们运用了一键开馆、一键闭馆技术,方便运行管理,节约能源,做到绿色低碳。”芝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展览分二层设置,第一层为“故园回望、五金同源”传统技艺及传统美术区域,展现打金、打银、打铁等五金技艺,还设有临时展厅、(琴、画、茶)空间、非遗活态表演处、非遗文创售卖处等区域。第二层为“艺匠生辉、源远流长”传统技艺区域和“弦歌不绝、太平有象”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医药区域,展出肉麦饼、发糕、土面等本地传统美食,以及十八蝴蝶、拱瑞手狮等表演照片和道具。
穿过中庭,是打锡(永康话俗称“打镴”)、钉秤和打铜这“芝英三宝”的展示区域。
锡雕展厅中摆放了烛台、茶壶等日常器物,除此之外还有两件镇馆之宝,分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应远志捐赠的“打镴”行头担,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桑子安捐赠的“亚运三宝”。这两件展品,一件生动地诉说着过去“打镴”匠人的故事,一件展现了“打镴”工艺在现代社会的更多可能性。
钉秤在永康乔迁新居、婚嫁仪式等地方风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钉秤展室中,陈列了各种款式、大小的杆秤;打铜展室中,打铜传承人胡周全捐赠了稀有白铜制品“荸荠茶壶”作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有铜罐、铜壶、铜火冲等日常器物。
褒功祠是芝英应氏为褒奖有功名、功德的人而建的专用祠堂。祠堂内曾经挂着“贡元”“举人”“进士”“王国懋勋”等匾额,最多时有60余块。
芝英是汝南郡、东阳郡、缙州等名城官府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曾经是州郡倚重的人文重地、望族之乡。
如今,芝英历史名人悉数“入驻”褒功祠,他们的生平事迹穿越时光陈列于展馆之中,让更多游客了解芝英先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切实感受千年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整个展区面积708平方米,按功能及年代分序厅、东晋展室、隋唐展室、宋朝展室、北宋(胡则)展室、南宋(陈亮)展室、明朝展室、清朝展室、近现代展室共10个区块内容。其中,中庭处留白作临时展览使用。
东晋展室内,重点展示了芝英先祖、镇南大将军应詹的足迹、生平概况、主要作品、时代影响以及应詹父子对芝英文化的影响、应詹对永康的功绩,同时展示了应玄、应诞、应闻、应闵、应乘、应先等先辈的基本情况;隋唐展室内,重点展示了殿中尚书应袭的生平概况,同时展示了应络、应瀍、应函、南朝“偏将”应厘、应世焕、隋朝项氏(应智方妻)、唐代高士应凝之等先辈的内容;宋朝展室内,重点展示了应孟明、应孟坚、应懋之、兵部侍郎应纯之、应德民等先辈的内容。
明朝展室内,有芝英七乡贤应仕濂、应尚道、应天启、应尚端、应天成、应典、应廷育以及阳明学传人卢可久等先辈的内容。清朝展室内,有应宝时、应祖锡、应德完、应树屏、应振绪、胡凤丹、胡宗懋等先辈的内容。
除此之外,围绕“一山一镇双贤”金名片打造,馆内还设有胡则和陈亮展室,展示了他们的生平概况、足迹、逸闻趣事、人物评价等内容。
近现代展区分中华民国及红色志士两个板块。中华民国主要展示了应德闳、应式文、应贻诰、应高岗、应济敦等先辈的版块内容;红色志士区域主要展示了徐英湖、胡斗南、徐阿宝、应焕贤、李文华、徐岩福、徐老驮、应爱莲、应飞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内容。
截至目前,芝英镇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8亿元,完成修缮历史建筑65幢,开发利用半面街、升平巷等特色街区,完成立面改造4.98万平方米,恢复石板路面2.18万平方米,完成古建顶瓦修补5.64万平方米,构件修复1873个,古巷道网络改造11.45公里,完成核心区内高端塘、方口塘、大塘等8口古水塘清淤衬砌和景观修复。近3年共完成修复核心区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文保点)22处,总面积10761.5平方米,修复率达100%,修复再利用率达100%。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