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84MB1686817E/2025-01441 | 发布机构 | |
发文时间 | 2025-03-14 17:35:23 | 文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 登记号 |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于3月8日在永康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永康市博物馆联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从“木缘”“木构”“木器”三方面进行展示与解读,展出大小木作展品共77件(套),全景展示宋式木作文化的精彩。
一踏入展厅,保国寺大殿模型便映入眼帘,令人惊叹不已。展览以“宋”字为切入点,以木作为载体,涵盖材美、器利、《营造法式》、斗栱运用、结构体系、攒框、榫卯技艺,以及装修装饰、生产器具和家具等内容。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木材和工具的展示,还能近距离观赏建筑模型和斗栱模型。我们力求打造一个可观、可玩、可读、可游的展览,传承宋韵文化,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代代相传。展览自3月8日开幕,将持续至4月8日,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在展览展出期间来永康市博物馆打卡!
宋式七铺作模型,长268厘米,宽120厘米,高170厘米。根据《营造法式》七铺作图样复原。现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该模型椴木质地,此次展览根据《营造法式》图样进行了1:1复原。斗栱,宋代称为“铺作”,是木构建筑中独特的支承构件。所谓斗栱,“斗”指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两者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支承托架。斗栱的构件繁多,主要包括栱、斗、昂、枋等。栱分为五种,分别是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和令栱。根据“造斗之制”,斗分为四种:栌斗、交互斗、齐心斗和散斗。昂分为上昂和下昂两种。枋包括柱头枋、罗汉枋等。根据构件的性能,斗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起承重作用的主干构件,如华栱、昂、栌斗等;另一类是起稳定作用的平衡构件,包括枋、瓜子栱、慢栱、令栱等与承重构件十字相交的构件。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铺作分为外檐铺作和内檐铺作两大类。其中,外檐铺作包括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三种。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均位于柱头,其数量为定数。一座建筑的外檐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之和,等于该建筑的外檐柱子总数。补间铺作位于阑额之上,其数量可多可少,并非定数。为了定额管理,《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
远观屋顶,近看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斗栱既能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又能通过层层出挑承托悬出的屋檐。它融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体,具有显著的美学效果。
保国寺大殿模型,长215厘米,宽230厘米,高170厘米,模型比例为1:20,现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该模型采用越南花梨木制作,极为真实、完整地还原了保国寺大殿的结构形制。
保国寺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西15公里的灵山,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大殿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宋时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广重檐”,乾隆十年(1745)又“移梁换柱”。宋代原构仅存大殿上檐之下的木构架,大殿下檐构架及门窗装修均为清代添加。
大殿的宋代原构部分采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三开间厅堂式构架,通面阔11.9米,通进深13.36米。保国寺大殿的建造年代比《营造法式》成书年代早90年,但其结构、斗栱及装修等技术做法,如大殿殿身斗栱用五等材、藻井斗栱用八等材,虾须栱的使用,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身,大殿阑额上“七朱八白”彩画做法及前檐阑额两端入柱处带卷杀,瓜棱柱的使用等,均成为见证《营造法式》的范例。
保国寺大殿是印证11世纪初传统建筑文化从唐代注重气势雄大、体态遒劲向注重造型绰约、华美宏丽转变的“标本”作品。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