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记者走进高新区玉桂路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区块,一幢幢崭新的厂房映入眼帘:灰白主色调的厂房整体线条简洁大气,道路宽敞整洁、通行顺畅,厂房四周规划了数量充足的停车位,车辆有序停放……看着干净整洁的新厂房,永康市赛林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林公司”)总经理钱伟跃心里也亮堂了。
厂房内宽敞明亮,数台重型机械整齐排列,高效运转。“以前厂房只有两层楼,生产环境十分拥挤。新厂房让我们有了打造智慧工厂的底气。”钱伟跃说。
与此同时,一个个新“赛林”的故事在该区块火热上演,一个新型工业小区渐具雏形。这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市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工作的一次全新实践,探索出小地块土地盘活的新路径。
钱伟跃介绍,全市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工作启动后,他看着其他连片区块改造的火热场景,心里期盼着自家厂房也能尽早列入改造计划。为此,他还特地多次询问相关政策。
自五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启动以来,我市以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为关键核心,因地制宜,创新政府主导、企业自主、政企协同三大改造模式,全面形成低效整治破竹之势。累计整治低效工业用地25179亩,其中包含集中连片整治7089亩、整治低效工业企业用地15490亩,形成了现代五金科技产业园、产投新材料产业园、高新科技产业园、智锋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园区。
骨架已成,接下来就是重塑血肉。从卖小五金到形成现代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中,丽州大地孕育出了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它们就像五金产业的毛细血管,为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地,因早期缺乏科学规划,老旧厂房利用粗放、功能单一等原因,逐渐演变成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低效小地块。
低效小地块量大面广,激活其“沉睡”的土地价值,充分释放土地潜力,是广大中小企业所盼、产业升级现实发展所需。因此,依据我市发展实际,市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转升办”)将低效小地块的整治再开发,作为新形势下我市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工作再进一步的突破口,为中小企业“舒筋活血”,助其“强筋壮骨”,进一步助推我市五金产业转型升级。
玉桂路区块总用地面积约10.3万平方米,被划分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的小地块,用以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问题。该区块建筑密度仅为40%左右,容积率低至1.0,属于低效工业区块。区块上的厂房始建于2004年,均为一两层的低矮厂房,功能单一、基础设施差、生产空间不足,已无法承载企业的发展需求。
“不改,企业发展受限。但是如果按照现有政策单独进行改造,依据建筑规范要求,新厂房实际可利用空间将缩水。”土地对小企业而言寸土寸金,这种“不建不够用,建了有损失”的现实情况,让钱伟跃左右为难。
听民心、见民意。面对企业所求,市转升办、高新区管委会仔细研判地块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设计,为该区块的改造初步设计了敞开式园区、工业小区两种改造模式。敞开式园区改造模式依照净地面积60%对企业予以安置。相较而言,工业小区改造模式的“连片规划、原拆原建、共同建设”显然更合企业心意。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高新区管委会经过全面考虑,决定采用工业小区改造模式。
工业小区改造模式的核心优势在哪里?“该模式由政府统一规划,在以‘原拆原建’保留原地块位置的基础上,采用相邻两家企业‘肩并肩’联建新厂房的方式,破解了企业因单独改造产生面积损失的难题,最大程度增加企业的实际利用面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施新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赛林公司为例,该公司与相邻企业各自进行改造,企业与企业之间将留足空间用作消防通道。而在工业小区改造模式下,企业可以共享消防通道,使消防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让赛林公司新厂房的建筑面积增加了20%。
除了企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外,该模式也将带来社会效益。此次改造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原本的丁类厂房将被改造成消防等级更高的丙类厂房,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安全能级,从源头解决消防安全隐患。
玉桂路区块改造是我市以工业小区模式推动低效小地块整治的一块“试验田”。28宗土地中,21宗土地已完成规划审批,其中5宗地上的新厂房已完成竣工验收;改造后,建筑密度将提高至58.8%左右,容积率将提升至2.89左右……从数据来看,试验效果喜人。由此可见,工业小区改造模式的创新符合我市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实情,是一次有益且成功的探索。
“我们将以工业小区改造模式为抓手,将一处处‘方寸’土地盘活,形成工业小区‘方阵’,以量变撬动质变,将土地存量不折不扣地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为低效小地块的整治提供永康样板。”市转升办常务副主任金方刚说。
-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关闭